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在马铃薯的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近年来马铃薯黑痣病害频发,康乔针对引起马铃薯黑痣病的立枯丝核菌做了一系列田间药效试验,为马铃薯防病增产助力!
1. 马铃薯黑痣病的危害和症状:
茎上发病首先在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长形病斑,后逐渐扩大,茎基部周围变黑而表皮腐烂。因输导组织被破坏,叶片逐渐枯黄卷曲,植株易倾斜倒伏死亡。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其后干腐或疮痂状龟裂,薯块小而不光滑。温度低湿度大时,病株表面着生白色霉状物,造成部分死亡。
马铃薯黑痣病为真菌病害,病菌以菌核在病株茎叶上越冬,第二年产生菌丝,直接浸染幼苗。
2. 噻呋酰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应用:
应用技术:采用拌种法和沟施法
- 拌种方法:先将各药剂剂量调成浆状液,每100 kg种子的药量需加1.0 L水调制药液。将调好的药液与块茎(切好的种薯块)充分搅拌混合,使药剂均匀分布在种子上即可。拌好药剂的薯块阴干后,播种。
- 沟施方法:开沟、播种后,将配制好的药液淋在块茎和周围的土壤上。配制药液时,按250 L/hm2水量,折算成各小区水量和用药量,将药和水充分混匀即可施用。
3. 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推荐剂量和用药时期:
- 对于丝核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方法很多,但药剂防治在目前仍是较为重要的防治手段。噻呋酰胺对丝核菌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且持效期长。
- 240g/l 噻呋酰胺悬浮剂花期调查防效为76.95%,收获时薯块防效为80.76%;噻呋酰胺也有很好的内吸作用,对于机械化生产的马铃薯可采用沟施和苗期喷雾的方法进行防治,尤其对于不能轮作倒茬的地区,采取沟施的方法可以较有效的杀死种薯周围土壤中的丝核菌,保护马铃薯免受或少受丝核菌危害。
- 同时,苗期喷雾可以有效缓解和降低苗期丝核菌侵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