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山多地少,特色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种类多、面积大,逐步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浙江特色小品种作物。如,浙江杨梅栽培面积约占全国1/3,有“世界杨梅看中国,中国杨梅看浙江”之称;种桑养蚕是浙北和浙西南地区的传统,杭嘉湖自古就有“丝绸之府”美誉;浙江草莓产业发展快、势头猛,其中建德最为典型,草莓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赢得了“中国草莓之乡”称号;茭白栽培面积约占全国2/5,单(双)季茭白面积大,高山茭白品牌响,深受市场青睐;铁皮石斛等名贵药材和杭白菊、白术、元胡、浙贝母等药材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3以上,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乐清的铁皮石斛、桐乡的杭白菊、磐安和东阳的“浙八味”、浙南地区的厚朴和灵芝等在全国药材市场上均有一席之地;食用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常年种植约6000万瓶(袋),产量100多万吨;山核桃栽培面积约占全国2/3,临安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都”;此外,芋头、小葱、芦笋、莲藕、枇杷、猕猴桃、栝蒌、蔺草、香榧、竹笋等特色作物种植区域明显,产值高、效益好,也是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当前,特色作物上病虫害用药防治已成惯例,但特色作物上缺少登记农药、农民乱用滥用农药、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化解农林部门管理和指导“两难”境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持续发展,浙江省从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特色作物农药登记财政补贴项目,先后立项扶持了一批农药产品在特色作物上的登记试验,已有部分产品完成登记并取得农药登记证,可用于杨梅、草莓、杭白菊等病虫害的防治。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浙江省特色作物农药登记财政补贴项目的实施情况,阐述了加快特色作物农药登记与应用的推进措施,介绍了在杨梅、草莓、杭白菊等上尝试开展整体解决安全用药、控制农药残留的探索实践,以期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模板,在中药材、茭白、食用菌、山核桃等其他特色作物上复制应用,也为兄弟省市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推进特色作物农药登记的做法与成效
 
实现特色作物上有登记农药可用是推进安全用药的前提和基础。自2012年项目实施以来,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为扶持更多农药产品的登记试验提供了条件。2012和2013年分别投入财政经费400万元,立项扶持17家企业、52个农药产品的登记试验,平均单个产品补助14~16万元;2014年省财政投入增加到600万元,立项扶持20家企业、32个农药产品的登记试验,平均每个产品补助16~20万元;2015年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到800万元,立项扶持了省内19家企业、43个农药产品的登记试验,平均每个产品补助金额增加到18.6万元。2012~2015年,省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2200万元,对省内32家企业、127个农药产品立项扶持开展登记试验,涉及杨梅、草莓、蚕桑、茭白、铁皮石斛、杭白菊、白术、元胡、浙贝母、芋头、小葱、枇杷、山核桃、雷竹、黄秋葵等15类特色作物的65个防治对象。此外,根据省财政项目预算要求,2016-2018三年预算已基本确定,每年项目投入将增加到1000万元以上,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可以扶持开展150个农药产品的登记试验,可基本涵盖浙江省特色作物的主要防治对象。
 
在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汇报,争取优惠政策和支持,简化登记流程,减免有关登记资料,加快登记进程。以省农业厅名义分别向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报送了《浙江省破解特色作物农药登记使用难题的政策创新探索与实践思考》,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每年省农财两厅文件下达项目实施后,浙江省所领导带领产业、药政、生测、检测等科室人员专程赴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汇报项目实施的有关情况,对接药政、药效、残留等方面的工作,争取登记工作支持。在汇报沟通的基础上,每年以省农业厅或省所名义上报《关于小作物田间药效试验及残留试验安排的申请》;部所高度重视,十分支持,进行专题研究并以正式文件给予复函,确定每个项目的田间药效和残留试验点数、省份及年数,田间药效简化到一年三地或一年四地,残留试验简化至一年两地或一年四地,进一步明确登记试验要求,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些农药产品的室内毒力、田间药效和残留试验难以开展,有的试验单位不愿意承接特色作物农药登记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登记进程。加强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省化工院、浙江农林大学等试验单位及基层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单位的沟通协调,争取试验单位的支持,优先安排登记试验,帮助解决登记试验中碰到的困难。一是帮助安排室内试验。特色作物病虫害基础研究相对少,有些病虫发生规律还不清,有些病虫室内饲养或离体培养还比较困难。比如,铁皮石斛的软腐病的病原需要鉴定识别,白术上白毛球象室内饲养、茭白锈病、杨梅癌肿病等病原菌离体培养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主动联系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帮助安排室内毒力测定和安全性评价试验。二是帮助安排田间试验。特色作物分布具有区域性,有时病虫发生基数不够,导致田间药效试验难以开展。有的试验一旦错过最佳试验时间,就要推迟到下一年,对登记进展影响较大。如杨梅、铁皮石斛等作物上的介壳虫,一旦发生,危害损失很大,但精细管理条件下,介壳虫发生基数低,田间试验难开展。枇杷角斑病田间试验,地方发现该病通知试验单位开展试验时,已错过了试验最佳时间。因此,需要协调多个试验单位,提前安排试验地点,进行系统观察,为下年的试验做好准备工作。三是帮助优先安排残留试验。浙江残留试验资质单位少,试验任务重;而特色作物农药登记试验难度大、成本高,试验单位往往先安排大田作物的试验,对特色作物的试验一般会往后安排。主动协调试验单位,帮助优先安排特色作物残留登记试验,为尽快完成登记试验,加快登记步伐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明确农药企业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作用。每年组织召开一次项目实施推进会,交流项目实施进展与经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推进措施,对做好下步工作进行布置,并抓好督促落实。一是要求做好信息报送工作。督促企业及时上报项目实施进展,便于省所掌握项目的登记试验动态,并帮助协调试验单位,尽快完成登记试验,共同推进项目实施。二是开展督查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将省财政项目管理和特色作物农药登记的新要求、新规定告之企业;深入企业开展督查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难题。三是指导企业做好项目更改。由于作物安全性、靶标不敏感、环境安全性、政策调整等原因,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项目需要更改。如戊唑醇最初立项登记用于草莓白粉病防治,但试验后发现尽管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在草莓花期使用会产生药害,因此项目更改在草莓苗期使用防治炭疽病;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复配剂立项登记用于防治贝母灰霉病,发现有明显药害;立项扶持的毒死蜱在杨梅、氟苯虫酰胺在茭白上的登记试验等,因政策调整或环境安全性影响,需要调整项目。根据省财政项目管理要求,更改项目必须程序到位、规范操作,经与财政部门的沟通,项目更改需由企业直接向省所提出项目调整报告,说明调整理由,并与地方沟通,将报告抄送当地农财部门;省所收到报告后,研究作出书面批复,并将批复抄送项目所在地的农财部门,作为企业申领财政补贴的依据。同时,帮助做好登记试验的衔接工作,尽量减少因项目调整对登记进程的影响。
 
截至目前,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已有喹啉铜33.5%悬浮剂等20个农药产品完成了登记试验,其中17个农药产品已取得农药登记证,预计2012~2013年立项的农药产品在今年底前基本可以完成登记试验,其他产品正在有序开展农药登记试验(表1)。
 
表1浙江省特色作物农药登记财政补贴项目实施情况(2012~2015年)

作物

投入经费(万元)

立项产品数量

防治对象

完成登记试验的产品(防治对象)

杨梅

280

18

6

喹啉铜33.5%悬浮剂(褐斑病);乙基多杀菌素60g/L 悬浮剂(果蝇);松脂酸钠30%水乳剂、20%45%可溶性粉剂,噻嗪酮65%可湿性粉剂(介壳虫)

草莓

386

24

7

醚菌酯30%可湿性粉剂(白粉病);嘧霉胺400g/L悬浮剂(灰霉病)

杭白菊

108

7

4

井冈霉素A8%水剂(叶枯病、根腐病);吡虫啉70% 水分散粒剂(蚜虫)

茭白

160

9

5

咪鲜胺25%乳油(胡麻斑病);甲维盐5.7%水分散粒剂(二化螟);噻嗪酮65%可湿性粉剂(长绿飞虱)

桑树

120

7

5

吡蚜酮50%可湿性粉剂(桑蓟马)

白术

130

9

6

井冈霉素20%水剂,井冈·嘧苷素6%水剂(白绢病);二嗪磷5%颗粒剂(小地老虎)

元胡

50

3

2

甲维盐2.3%乳油(白毛球象)

山核桃

65

4

2

喹啉铜50%可湿性粉剂(干腐病)

雷竹

30

2

2

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蚜虫)

铁皮石斛

400

24

11

-

其他作物

471

20

15

-

合计

2200

127

65

20


加强登记农药的宣传与使用技术指导,是加快推广应用,提高农药科学使用水平的重要措施。一是加强登记农药的宣传报道。及时撰写信息,通过《浙江省农业厅简报》、《浙江农业信息》等纸质传媒和网络渠道在全省范围内宣传;基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等方式,在特色作物主产区进行宣传。省里组织教学、科研及基层栽培、植保、农药等技术力量,编印杨梅、草莓、杭白菊等特色作物安全用药宣传手册,宣传登记药剂和安全用药知识。二是开展登记农药的应用技术培训。省里组织编印《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等培训资料,充分利用省农广校等公益性培训资源,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再教育等,将在浙江农林大学举办全省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县级以上农药管理体系队伍人员的培训。采取分级培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县里根据当地实际,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远程教育大讲堂等多种形式,重点做好对乡镇农技人员、农药经营、专业化服务组织、种植大户等培训。三是联基地联大户指导科学用药。每年以省农业厅名义发布全省主要病虫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录,增加特色作物登记药剂的推荐,在全省范围内引导登记农药的使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深入基层一线,联合基层技术力量,开展送科技下乡,通过现场咨询、解疑答难、发放资料、赠送农药等,现场指导农药科学使用。各地在当地《病虫情报》防治意见中推荐使用登记药剂;主动联基地联大户开展使用技术的指导;同时,加强农药市场执法检查,引导农药经营单位推荐销售登记药剂,切实加快登记药剂的使用。
 
加强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是加快推进登记农药应用,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用药的有效途径。针对杨梅褐斑病、果蝇、介壳虫,草莓白粉病、灰霉病、枯黄萎病、根结线虫病、蚜虫、红蜘蛛,杭白菊叶枯病、根腐病、蚜虫,茭白胡麻斑病、二化螟、长绿飞虱,白术白绢病、地下害虫,元胡白毛球象,山核桃干腐病等特色作物上主要病虫已有一些药剂取得登记的实际,积极争取省财政和科技部门的支持,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分别在黄岩、仙居、建德、桐乡、缙云、磐安、东阳、临安等杨梅、草莓、杭白菊、茭白、中药材、山核桃主产区设立示范区。按照“选基地、树牌子、有技术”要求,在特色作物种植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辐射效应强的地方,省所与地方开展示范区共同建设。综合运用农业栽培措施、物理阻隔、“三诱”(性诱、色诱、光诱)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科学用药指导。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分别于杨梅、草莓、杭白菊等特色作物上市前,在示范区内进行产前检测,排查质量安全隐患,指导安全生产;并不定期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抽检,以检测结果验证示范区建设成效,用检测结果倒逼推进安全生产。通过示范区建设,综合应用集成技术,推广应用登记农药,两年累计带动醚菌酯、喹啉铜等登记药剂面上推广应用面积约500万亩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外,喹啉铜50%可湿性粉剂2015年在山核桃上取得登记,据了解该产品已广泛用于山核桃干腐病防治,在山核桃上实现了销售利润近百万元。
 
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地方科技项目,联合多方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研究,为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用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地方科技部门对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先后立项支持“主要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及预警控制技术研究”、“杨梅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特色果蔬安全风险因子评估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等省重大科技攻关和省公益性项目,还对杨梅、草莓、茭白、杭白菊、中药材等特色作物安全用药列入省“三农六方”和地方科技项目,加强安全生产及农药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市县农药、植保、栽培、检测等方面技术力量,深入开展课题协作攻关,摸清杨梅、草莓等特色作物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种类、用药情况和残留动态等,探明影响残留的关键制约因子,组织开展病原鉴定和发生消长规律、监测预警、药剂抗性、检测技术、农药应用、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上的关键技术。同时,组织开展了草莓主要病害抗性监测,明确了草莓灰霉病对嘧菌酯的抗性水平,建立了草莓炭疽病对咪鲜胺、戊唑醇等药剂的敏感基线;组织力量开展登记农药的应用技术研究,在田间药效试验的基础上,对松脂酸钠防治杨梅介壳虫、醚菌酯防治草莓白粉病、咪鲜胺防治茭白胡麻斑病、吡虫啉防治杭白菊蚜虫、井冈•嘧苷素防治白术白绢病、二嗪磷防治白术地下害虫、甲维盐防治元胡白毛球象、喹啉铜防治山核桃干腐病等开展试验示范,进一步明确施用剂量、施药方法、施药时期、施药次数等应用参数,为登记药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加快特色作物农药登记与应用,积极寻求整体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是破解特色作物安全生产难题的一把钥匙,是探索建立长效推广应用机制的一种创新。近期,我们在杨梅、草莓、杭白菊上开展了整体解决安全用药的探索实践,分别赴嘉兴、台州等地开展安全用药调研,并与特色作物主产区的农林部门商讨交流杨梅、草莓、杭白菊主要病虫害防治用药整体方案解决、安全用药示范区建设与产业健康发展等事宜,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与行动。大家普遍认为杨梅是仙居和黄岩、草莓是建德、杭白菊是桐乡等地的优势农业主导产业,质量安全事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乎地方经济发展,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为此,省所与地方达成了杨梅、草莓、杭白菊上整体解决安全用药的六个方面合作意向:一是筛选明确杨梅、草莓、杭白菊上安全高效需优先登记的药剂;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和技术支持;三是合作制定安全生产用药方案,加强安全用药宣传培训;四是共同抓好安全生产示范区建设;五是加强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合作研究;六是调研制定特色作物安全用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商谈的基层上,省所分别与仙居、黄岩、建德、桐乡等地签订了加快推进杨梅、草莓、杭白菊等特色作物用药登记、整体解决安全用药、控制农药残留、确保质量安全的合作协议,分别报送省农业厅领导、相关处室和地方四套班子领导。
 
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用药的打算与思考
 
由于特色作物农药登记工作起步晚,历史欠账多,要从根本上解决特色作物无药可用难题,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用药,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好做法的基础上,立足长远、考虑当前,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全面配合协作,共同推进。当前,在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用药上,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筛选高效安全防治药剂 根据杨梅、草莓、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实际情况,组织主产区农技推广部门、基层农科院所和特色作物行业协会等,对特色作物上常用药剂开展有针对性地试验筛选,初步提出一批安全性高、防治效果好的农药名录。同时,由主产区农业部门组织征求基层一线技术人员、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药经营单位意见,进一步缩小名录范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系列成本低廉、生产上常用的农药名录。针对这些名录,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筛选明确特色作物上需优先登记的农药品种,并将其纳入特色作物用药登记财政扶持项目储备库,优先扶持名录上农药品种在特色作物上的登记试验,争取尽快实现登记。
 
组织制定用药发展五年规划 根据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立足长远,调研制订全省特色作物用药登记发展中长期规划。组织人员力量赴特色作物主产区,开展用药现状与安全生产调研,召集农药管理、植保、农技推广、农业执法、农产品检测、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农资经营和农药企业等代表进行座谈,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适时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论证,使规划更加符合浙江的实际,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下一步,将根据规划要求,按生产急需、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原则,稳步统筹推进用药登记与应用指导,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特色作物安全用药难题,为特色作物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配合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积极争取农业部支持,借鉴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结合乙基多杀菌素、依维菌素、阿维菌素、嘧菌酯、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10多种药剂在杨梅、草莓、茭白、铁皮石斛、杭白菊、白术等特色作物上的农药残留试验,推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解决和防范特色作物农药残留无标可依的问题,倒逼安全生产,确保特色作物产品质量安全。
 
复制“两梅”等整体解决模式 当前,我省在杨梅、草莓、杭白菊上整体解决安全用药的模式,是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用药、控制农药残留、破解安全生产难题的可行路径,也是可推广可复制的模板。下一步,我们将复制“两梅”模式,在磐安和东阳中药材、乐清铁皮石斛、嘉兴蚕桑、缙云茭白、遂昌栝蒌等特色作物上应用,力求实效,切实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生产,使农药管理工作更接地气,在主动贴近中心、服务大局中更有作为、更有地位。
 

本文摘编自农药科学与管理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