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6月23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举办了“热点产品——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专题研讨会”。会议对该类杀菌剂的市场发展前景、产能过剩问题、抗药性和药害问题、产品开发趋势以及应用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探讨。该类杀菌剂目前是全球第一大杀菌剂,近五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3%,市场表现持续强劲,然而产能过剩和市场管理混乱导致其竞争优势日益减小,已进入“亚健康”发展轨道。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张静松现场报道
本文中,小编对其中提到的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和药害问题以及国内外企业的产品开发趋势进行了整理归纳,供大家参考。
抗药性和药害问题
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自上市以来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该类药剂属于高抗性风险类化合物并且在病菌中表现为分裂性抗药性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病菌的抗药性已经在全球各地广泛发现并导致防治效果迅速下降。而国内由于没有完善的农药使用管理法律,且使用者多为文化程度本就不高的农民,缺乏农药的正确使用观念,与国外严格的农药使用资格审查相比(欧盟和美国要求农药使用者必须具备资格证书),抗性问题尤其突出。如何延缓和解决抗药性问题带来的防效下降问题将成为未来该类产品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此来自巴斯夫的产品开发总监陆悦健博士对中国的抗药性治理提出了以下建议:
1.成立杀菌剂抗性工作组,分享、交流、沟通、制定方案;
2.标签标明抗药性风险级别和药剂分类;
3.不批准单剂;
4.限制每季同类化合物最多使用次数;
5.建议桶混或轮用;
6.加强农民的用药基本知识教育;
7.加强登记、销售、使用方面的监管。
除了抗药性的问题外,药害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该类杀菌剂主要用于经济作物,以蔬果市场为主(国外主要用于谷物作物,其药物的耐受性相对经济作物来说高很多),同样由于农民缺乏正确的农药使用知识,存在加倍打药等现象,使药害发生较为常见。同时该类杀菌剂的有些药剂容易产生要害,对幼果比较敏感,这就需要企业在标签上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解决抗药性和药害问题需要的是农民良好用药习惯的养成,而这不仅仅需要政府加强用药知识普及,更需要企业积极的市场推广,对产品进行详细的说明,增强农民抗药性管理意识。此外这些问题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加强监管。
国内外企业的产品开发趋势
跨国公司
目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已经不再是各大跨国公司开发的目标,各大公司主要以推广混配制剂为主。由于该类化合物杀菌谱的局限性和无内吸性需求,与不同类型的杀菌剂混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巴斯夫的凯特(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凯津(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先正达的阿米妙收(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拜耳的拿敌稳(肟菌酯+戊唑醇)。该类化合物也作为新一代化合物的辅助成分混配,例如巴斯夫的健达(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拜耳的露娜森(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先正达的绿妃(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此外各大公司加强了剂型的创新,扩大原有的使用范围以及通过推广原有的生长促进作用,开发出杀菌活性以外的新亮点。
国内企业
目前国内该类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其产品的杀菌谱和活性上落后于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同时国内产品的定位不准确,销售、作物、区域覆盖欠佳。而没有知识产权的仿制品也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产品的大量登记,无规划无特点的简单跟随跨国公司产品;忽视抗药性问题,标签的超量使用;剂型以及原药技术落后,容易产生药害,药效差。
对此陆悦健博士建议国内的企业加强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完善人才配置和评价体系,同时加强产品和产品线的设计和规划,例如合理的配方设计、产品线的配置和差异化、准确的技术定位。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张静松现场报道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