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科技创新,转Bt基因抗虫作物为虫害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虫害通过遗传变异迅速产生抗性却制约了Bt作物的商业化,因此建立抗性预防性治理技术体系是才能保证Bt作物的可持续利用,针对Bt棉花生产应用中的这一重大科技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员通过10多年的攻关研究,主持完成的“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风险评估及预防性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成果在国际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小农模式下玉米、小麦、大豆和花生等棉铃虫寄主作物所提供的天然庇护所治理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的策略;首次揭示了棉铃虫对Bt棉花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建立了棉铃虫抗性早期预警与监测技术体系,可分别进行抗性基因、抗性个体和抗性种群三个水平的抗性检测和监测。 

该研究是中国科学家通过科学理论创新,为农业部制定产业政策引领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中国农业部在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法规制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定及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建设过程中,已将上述成果用于中国Bt棉花安全性评价、商业化种植的安全性管理和检测体系建设。通过该项成果的应用,在大规模商业化种植Bt棉花10余年后,中国各地棉铃虫自然种群对Bt棉花的敏感性和商业化种植之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Bt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效率没有降低。此外,该成果还为农业部制定中国Bt作物发展战略提供了科技支撑,对推动中国转基因作物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