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目前中国杀虫剂市场正面临市场占比和使用量双降的态势。专家提出,杀虫剂市场整体呈现调减态势,产品安全性、环境友好性逐步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常规杀虫剂的抗药性加剧,在部分作物上的害虫防治效果下降,现有产品不能高效的解决害虫防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杀虫剂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则需要实现现有产品的科学使用,尤其是根据地域和作物特点,制定相应的抗性治理策略。
  
市场占比和用量双降
  
伴随农药零增长政策实施,农药行业尤其是杀虫剂行业呈现调减趋势。
  
农业部种植管理司调研员王建强表示,近年来,杀虫剂的占比和使用总量呈下降趋势,这体现了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生产使用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以来,杀虫剂年均使用量(折百量)为12.6万吨左右,占所有农药的比重为41.76%,市场占比较上世纪90年代下降近20%,较10年前下降10%,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而从防控的总面积来看,2010年以来比上个10年增加了10%左右,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加了20%-30%。防控面积有所增加,而杀虫剂的使用量却在下降。市场占比和用量双双下降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正在加快防效差、毒性高的老旧农药品种的淘汰步伐。
 
据介绍,国内已经将39种毒性较高的农药列入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名单,其中包括对硫磷、甲胺磷等杀虫剂以及部分除草剂、杀菌剂。三氯杀螨醇等产品也将于2018年10月1日起面临全面禁止销售、使用。从品类看,2010年有机磷占杀虫剂总量的71.6%。与2010年相比,2016年有机磷占比下降9个百分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用药量降幅为39.83%。
 
市场出现新需求
  
一方面是老旧产品退出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作物虫害发生情况变化以及抗药性的产生发展,杀虫剂市场需求呈现新的变化,也为一些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提供了新契机。
  
全国农技中心推广研究员束放介绍,2016年与2010年相比,中等毒性杀虫剂用药量下降8.6%(折百量),高毒杀虫剂用药量下降23.52%,而低毒杀虫剂用药量有所增长,增幅17.56%,微毒杀虫剂用药量增幅更是达到637.96%。化学杀虫剂用药量下降7.17%,而生物杀虫剂用药量增长34%。
 
自2017年6月1日起,新版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小宗作物用药逐渐规范化,这也给杀虫剂提出了新要求。以果树为例,大宗果树品种的药剂过于丰富。而小宗果树品种如樱桃、蓝莓等很少有药剂登记,存在无药可用的尴尬处境。加快小宗果树的杀虫剂登记,并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这需要杀虫剂企业予以关注。
  
抗药性管理引关注
  
抗药性加重是影响杀虫剂防治效果和产品推广使用周期的重要原因。不断寻找新的抗药性解决方案,将是杀虫剂开发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工作,也是各个厂家、公司追逐竞争的主战场。
 
据束放介绍,目前在水稻上,褐飞虱已经对吡虫啉产生了高等抗性;灰飞虱也对毒死蜱产生了中等抗性。以棉花害虫来看,目前棉蚜对吡虫啉产生了高等抗性,对溴氰菊酯也产生了高等抗性。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蔬菜上。小菜蛾对阿维菌素、苏云金芽孢杆菌、氯氰菊酯、虫酰肼等已经产生了抗药性;蔬菜烟粉虱对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氟虫腈等产生了抗药性;温室白粉虱对吡虫啉、吡蚜酮、噻虫嗪等产生了抗药性。
 
新剂型新品种快速发展
 
新产品的研发为杀虫剂的抗性管理和减量用药提供了更多选择。目前新研发的杀虫剂主要是新烟碱类、双酰胺类、呼吸链复合物抑制剂类和结构新颖但机理未知的杀虫剂。
  
统计显示,近十年来国内外公开的杀虫剂共27个,其中新烟碱类和双酰胺类是主角,各占7个;菊酯类杀虫剂也有不少新产品推出,如四氟醚菊酯、氯氟醚菊酯等;以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为靶标的杀虫剂或将成为新宠,但传统结构类型的杀虫剂仍有爆冷的可能。
 
除了新成分的研发,微胶囊剂等杀虫剂新剂型发展迅速。农药微胶囊的发展方向应该着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使控制释放更精准,并引入纳米材料等新的环保材料和新的制备方法,同时需要完善农药微胶囊的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与此同时省力化制剂、飞防制剂等剂型的研发,也正在带动杀虫剂向高效、低污染、省力化发展。
 

整理自农资导报,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