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上,记者注意到,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种子双交会,往年的参展单位可以占满上下两层展馆,今年只占了半层展馆,现场颇为惨淡。
展会规模大幅缩水背后,是种企的大规模倒闭潮。据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种子行业持有效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4316家,较2010年的8700家减少了4384家,6年间种企减幅过半,而近两年更是遭遇倒闭高峰。种子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倒闭潮早已波及一线市场。来自吉林的种子经销商李玉力告诉记者,以前经常有小种企的销售员来跑业务,今年都看不到了。“玉米种子感受最明显,我们当地及附近的一些小企业,很多已经联系不到了。”
近几年,由于粮食库存过高、价格不景气,中国种子供给大于需求矛盾凸显,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被快速淘汰。
除了小种企,许多老牌大种企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如果说一些大型种企还有一定的抵御资产风险的能力,那坐落在全国各地的私营小型种企,就只能走上破产倒闭的道路了。
此次倒闭潮,受影响最大的便是玉米种子企业。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5000万亩以上,用种量减少1亿公斤以上,市值减少25亿元以上,这对玉米种企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对90家代表性主营玉米种子企业的分析,种子销售利润从2015年的15.71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8.41亿元,降幅46.5%。2017年上半年形势更加严峻,21家玉米种子上市公司66%的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行业有代表性的30家大中型玉米种子企业65%的利润同比大幅下降,行业龙头老大也未能幸免。
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刘天金表示,当前玉米种业竞争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一方面,随着品种审定制度科学重构和审定标准的优化,优良品种入市通道敞开,企业已能把生存发展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种业全面自由公平竞争新时代开启。而未来品种登记准入制的实施,将是种子市场完全市场化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意味着品种竞争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种企既要面对国际种业四大巨头的竞争,又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有制售假劣种子游击队的围攻。他认为,种业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帮助玉米种植者降成本和增效益,围绕种子这个核心,以“种子+”延伸产业链,由卖种子向卖材料和服务转型。
据张延秋透露,6年间种企减幅过半。部分是因为种子经营许可证到期,部分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不得不宣布破产,还有一部分是被兼并重组。
一面是大批中小型企业退场,另一面则是龙头企业的快速并购。隆平高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今年,隆平高科收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2017年6月以1亿2千万元收购湖南金稻80%股权;8月23日,收购惠民科技80%股权。11月,隆平高科正式通过以4亿美金与中信农业基金等共同投资收购陶氏在巴西的特定玉米种子业务。截止2017年10月底,通过多次收购整合,隆平高科已和不久前收购先正达的中国化工集团共同进入全球种业十强,排名第9位。
种子行业强者愈强趋势显现。据张延秋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净资产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341家,较2012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净资产10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16年的15家。
全球种子市场,在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后,产生了以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利马格兰等为首的大型跨国种子企业,行业规模迅速扩大,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规模优势日益显现。因此,中国的种企必须通过并购整合将种业资源向优势种子企业集中,这是推动中国种子企业走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有助于提高中国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有机增长的速度慢下来的时候,通过既有市场规模越来越难以维持业绩增长。那么只有通过非自然的手段来获得增长(无机增长)。为了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企业的并购也因此发生。2015年~2016年,这些巨头开始寻求抱团取暖的机会,开展了新一轮的兼并重组:陶氏与杜邦率先宣布合并、中国化工宣布收购先正达、拜耳宣布收购孟山都、巴斯夫收购拜耳70亿美元的业务,全球种业格局也被重新划分。
小种企的倒闭潮,也应证了农业部在前几年对种业下达的任务。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种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具有雄厚实力的种业集团,使种子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2014年,在农业部召开“推动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同样在会上表示,农业部要支持推动种业领域的企业重组,力争到2020年前50家种子企业集中度达到60%以上。
通过行业内部的龙头企业不断地进行优秀标的的并购和整合,实现强强联手,将大大地提升种企的科研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加大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以及市场占有率。过去搞育种研究的主要是科研单位、大学,而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企业来加大资金投入搞研发,使得中国种业小、散、乱状态在明显的改善。据统计,经过重组合并,种企科研投入明显增加。2016年,种子销售前50强企业科研投入13.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6.25%,其中前10强科研投入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7.5%,较行业总体水平高出2.3%,较2013年提高了3.5%;隆平高科、大北农、中种集团、垦丰种业等企业每年科研投入均是亿元规模。而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研发方面,在人才实力方面,仅这两年,国内科研单位向企业人才流动的数量已达300多人,其中包括多名孟山都、先锋、先正达等跨国企业的海外人才;在服务能力方面,现在企业已由卖种子向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转化。
在品种为王的时代,育种必将成为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种企倒闭潮的来临,对曾经通过新品种生产经营权买断、引进、代理等方式,靠偷取亲本、假冒品种生存的小企业来说,将是末日来临前最后的喘息。而对于拥有品种优势同时具备较强的研发、营销能力的大型种子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实力将持续增强,面临着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机遇。
展会规模大幅缩水背后,是种企的大规模倒闭潮。据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种子行业持有效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4316家,较2010年的8700家减少了4384家,6年间种企减幅过半,而近两年更是遭遇倒闭高峰。种子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中小种企频频倒闭
倒闭潮早已波及一线市场。来自吉林的种子经销商李玉力告诉记者,以前经常有小种企的销售员来跑业务,今年都看不到了。“玉米种子感受最明显,我们当地及附近的一些小企业,很多已经联系不到了。”
近几年,由于粮食库存过高、价格不景气,中国种子供给大于需求矛盾凸显,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被快速淘汰。
除了小种企,许多老牌大种企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如果说一些大型种企还有一定的抵御资产风险的能力,那坐落在全国各地的私营小型种企,就只能走上破产倒闭的道路了。
玉米种企格外艰难
此次倒闭潮,受影响最大的便是玉米种子企业。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5000万亩以上,用种量减少1亿公斤以上,市值减少25亿元以上,这对玉米种企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对90家代表性主营玉米种子企业的分析,种子销售利润从2015年的15.71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8.41亿元,降幅46.5%。2017年上半年形势更加严峻,21家玉米种子上市公司66%的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行业有代表性的30家大中型玉米种子企业65%的利润同比大幅下降,行业龙头老大也未能幸免。
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刘天金表示,当前玉米种业竞争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一方面,随着品种审定制度科学重构和审定标准的优化,优良品种入市通道敞开,企业已能把生存发展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种业全面自由公平竞争新时代开启。而未来品种登记准入制的实施,将是种子市场完全市场化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意味着品种竞争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种企既要面对国际种业四大巨头的竞争,又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有制售假劣种子游击队的围攻。他认为,种业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帮助玉米种植者降成本和增效益,围绕种子这个核心,以“种子+”延伸产业链,由卖种子向卖材料和服务转型。
大型种企借势扩张
据张延秋透露,6年间种企减幅过半。部分是因为种子经营许可证到期,部分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不得不宣布破产,还有一部分是被兼并重组。
一面是大批中小型企业退场,另一面则是龙头企业的快速并购。隆平高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今年,隆平高科收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2017年6月以1亿2千万元收购湖南金稻80%股权;8月23日,收购惠民科技80%股权。11月,隆平高科正式通过以4亿美金与中信农业基金等共同投资收购陶氏在巴西的特定玉米种子业务。截止2017年10月底,通过多次收购整合,隆平高科已和不久前收购先正达的中国化工集团共同进入全球种业十强,排名第9位。
种子行业强者愈强趋势显现。据张延秋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净资产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341家,较2012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净资产10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16年的15家。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全球种子市场,在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后,产生了以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利马格兰等为首的大型跨国种子企业,行业规模迅速扩大,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规模优势日益显现。因此,中国的种企必须通过并购整合将种业资源向优势种子企业集中,这是推动中国种子企业走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有助于提高中国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有机增长的速度慢下来的时候,通过既有市场规模越来越难以维持业绩增长。那么只有通过非自然的手段来获得增长(无机增长)。为了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企业的并购也因此发生。2015年~2016年,这些巨头开始寻求抱团取暖的机会,开展了新一轮的兼并重组:陶氏与杜邦率先宣布合并、中国化工宣布收购先正达、拜耳宣布收购孟山都、巴斯夫收购拜耳70亿美元的业务,全球种业格局也被重新划分。
创新种企机遇满满
小种企的倒闭潮,也应证了农业部在前几年对种业下达的任务。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种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具有雄厚实力的种业集团,使种子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2014年,在农业部召开“推动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同样在会上表示,农业部要支持推动种业领域的企业重组,力争到2020年前50家种子企业集中度达到60%以上。
通过行业内部的龙头企业不断地进行优秀标的的并购和整合,实现强强联手,将大大地提升种企的科研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加大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以及市场占有率。过去搞育种研究的主要是科研单位、大学,而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企业来加大资金投入搞研发,使得中国种业小、散、乱状态在明显的改善。据统计,经过重组合并,种企科研投入明显增加。2016年,种子销售前50强企业科研投入13.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6.25%,其中前10强科研投入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7.5%,较行业总体水平高出2.3%,较2013年提高了3.5%;隆平高科、大北农、中种集团、垦丰种业等企业每年科研投入均是亿元规模。而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研发方面,在人才实力方面,仅这两年,国内科研单位向企业人才流动的数量已达300多人,其中包括多名孟山都、先锋、先正达等跨国企业的海外人才;在服务能力方面,现在企业已由卖种子向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转化。
在品种为王的时代,育种必将成为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种企倒闭潮的来临,对曾经通过新品种生产经营权买断、引进、代理等方式,靠偷取亲本、假冒品种生存的小企业来说,将是末日来临前最后的喘息。而对于拥有品种优势同时具备较强的研发、营销能力的大型种子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实力将持续增强,面临着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