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考察南美农资市场,肟菌酯、啶氧菌酯等纷纷登场,嘧菌酯卷土重来独据风头,吡唑醚菌酯在南美这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市场风光还剩几何?
 
目前国内登记情况
 
吡唑醚菌酯专利保护期已经过了两年多。到2017年8月上旬,吡唑醚菌酯专利保护期过了两年多,农业部已经颁发的吡唑醚菌酯登记证已经达到279个,其中包含了原创德国公司在国内的登记证和国内分装证。可见吡唑醚菌酯在国内的热度很高呀。
 
这中间原药登记证有58个,两个证是国外公司的。原药在两年时间登记50多家,这是令人恐怖的速度和数量。
 
再看制剂证,单剂证已经颁发86个,制剂类型更是百花齐放,有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等7个剂型。制剂混剂证达到了135个。
 
据了解,还有很多企业的产品已经或者准备进入申报登记证的程序,三五年内将有更多涉及到吡唑醚菌酯的证件颁发。
 
吡唑醚菌酯应用情况
 
吡唑醚菌酯所以能够受到行业关注,根本上说还是在于它优秀的应用表现。做为重要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一,自从投放市场以来,杀菌谱广、靶标病菌多、免疫性强、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抗衰老等等这类杀菌剂的功能都能得到验证,并且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
 
这方面的情况市场随处可见,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存在的问题 捧上神坛
 
是药三分毒。再好的产品也会有问题,这是产品特性决定的。另外,不恰当的理解和使用也会产生问题。
 
市场中最大的问题是把吡唑醚菌酯捧上了神坛,过分吹嘘或者过分依赖它,直至把吡唑醚菌酯神化了。
 
诚然,吡唑醚菌酯是个相当好的产品。但它真的没有有些人吹嘘的那么好。
 
对乳油的宽容性和相容性,也许吡唑醚菌酯在同类成分中是最好的,但田间应用中与乳油混用产生的药害还是时有发生的。
 
作物保健,似乎是吡唑醚菌酯最有资格被捧上神坛的说辞。我个人认为,所有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都有这样的功能。而且,在这类杀菌剂中,它几乎在这方面是最没有资格炫耀的。
 
我在市场常听到吡唑醚菌酯的活性高嘧菌酯几倍的说法。凯润和阿米西达同样含量,用量也相差不大,几倍的活性差别从何而来?!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推迟成熟转色问题。吡唑醚菌酯在调节氮素营养方面表现不错,好处是促进生长和抗衰老作用强。但是,抗衰老必然推迟成熟转色,而推迟成熟转色对于农户有时是好事,更多时候是致命的损失。大家知道,很多经作要赶早抢鲜的,一天一个价呀。
 
我在田间还看到很多吡唑醚菌酯过量造成的药害。大多数药害不一定是农户使用过量,而是最后一滴没有落下的药液随着水分蒸发而局部浓度过高造成的灼伤药斑。形成药斑的果实完全失去了商品价值。因为吡唑醚菌酯药害产生的药斑很容易鉴别,一是用过吡唑醚菌酯,二是药斑部位很难产生常见的次生病害或腐烂现象。原因嘛,吡唑醚菌酯有免疫功能嘛。
 
还有,某些作物品种的苗期对吡唑醚菌酯敏感,会产生抑制性药害。
 
吡唑醚菌酯应用中还有一个问题,它的杀菌作用显效时间介于保护剂和治疗剂之间,所以正确的使用时间应该比治疗剂更早,如果掌握不好,建议把它做为保护剂使用。
 
是哪些产品的替代产品
 
我个人认为,它是代森锰锌、百菌清、福美双等保护剂的最佳替代产品。也可以部分替代海藻酸、氨基寡糖素、甲壳素等,还可以在排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区域替代调节剂。
 
国内哪些大品
 
也许我孤陋寡闻,我了解国内吡唑醚菌酯不多,不敢妄加过多评论。就我个人了解的情况,国内市场除进口主导产品外,目前自主品牌还没听说有达到5000万规模的产品。
 
海利尔、石家庄深泰、康乔等公司的产品是我了解的较知名的自主品牌。瑞诺、明德立达、农一网等也应该有不俗表现。
 
这些企业做得好的原因
 
首先是抢先机,早布局。
其次是渠道有动力,企业跟进快。
再次是做了一些推广工作,如试验示范、观摩会等。
 
如何做,才能保持生命力
 
首先,对吡唑醚菌酯要有正确的认识。它是一个好成分,但它绝不是万能的。放对地方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做为杀菌剂,强化保护剂和免疫剂功能远比强化治疗剂功能重要。
做为促进生长功能,强化幼果期膨果比强化快速膨果期重要。
做为大田作物增产增收功能,强化提高有效穗(荚)比提高穗粒数等重要。
做为抗逆性功能,强化预防比补救重要。
做为作物保健功能,与肥料的协同使用尤其重要。
做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我在这里再次强调我多次说过的话,宁可少用,绝不多用。
至于基层推广,不用多说,大家都懂的。
 
预测未来
 
我个人认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注定是超越代森锰锌、百菌清、福美双等保护剂的选择。吡唑醚菌酯是重要的杀菌剂品种,当然有比较光明的未来。
 
我希望在几年后国内自主品牌中出现5个以上年销售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吡唑醚菌酯主力品牌,形成单品集群,带动吡唑醚菌酯市场有序发展。
 
同时期待比吡唑醚菌酯更优秀的替代产品适时诞生,并最终把吡唑醚菌酯送进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