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18年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0亿亩次。其中,病害4.8亿亩次、虫害4.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发病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大发生,白粉病和纹枯病在高产麦区发生普遍。
 
1 发生趋势
 
1.1  小麦病害
 
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发生面积1亿亩。其中,安徽和江苏沿淮及其以南、湖北江汉平原等麦区大流行风险高,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和黄淮南部麦区有偏重流行的风险,黄淮北部、华北南部、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有中等流行的可能。
 
条锈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000万亩。其中,湖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及关中西部、甘肃南部及陇中山区晚熟麦区、四川沿江河流域、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偏重发生,黄淮、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华北大部偏轻发生。
 
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3亿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江苏的淮北和江淮,以及河南、山东西南部麦区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9,000万亩。其中,江苏的淮北和江淮、甘肃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中南部高产灌区等麦区偏重发生,黄淮、华北、西南、西北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叶锈病在全国大部分麦区普遍发生,全蚀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叶枯病、病毒病、黑穗病、胞囊线虫病、雪腐雪霉病等病害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1.2  小麦虫害
 
蚜虫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3亿亩。其中,山东、河北大发生,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西南麦区的四川和西北的宁夏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的其他大部麦区中等发生。
 
麦蜘蛛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9,000万亩。其中,河南西部等地偏重发生,黄淮、西北大部麦区中等发生,华北、江淮、西南大部麦区偏轻发生。
 
吸浆虫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500万亩。其中,河北石家庄、山东德州和滨州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田块,河北中南部中等发生,西北、华北和黄淮其他大部麦区偏轻发生。
 
一代粘虫、棉铃虫、麦茎蜂、灰飞虱、麦叶蜂、白眉野草螟、土蝗等害虫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2 预测依据
 
2.1  条锈病秋苗病情重于近3年,其他病虫基数偏低
 
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大、病情重。甘肃、宁夏、陕西秋苗主发区发生面积380.8万亩,是2012年以来最大的一年,比2014—2016年分别增加55.1%、76.3%和94.8%,局部早播麦田发病中心多、病情重。甘肃发生面积300.6万亩,同比增加94.8%,各地平均病田率20%~60%,局地达100%;病叶率平均为0.01%~0.8%,是上年同期的2~8倍,天水麦积区最高达48.5%。宁夏10月12日见病,同比偏迟2天,是2009年以来第二早的年份;发生面积为67.3万亩,同比增加2倍;病叶率1%~7.3%,同心县平均为21.5%,局地重发田块达42%。陕西宝鸡、咸阳共8个县见病,同比增加2个;发生面积12.9万亩,同比减少0.5万亩;千阳县平均病田率9.2%,高于上年的6.3%,其它各县零星见病。新疆阿克苏拜城、温宿2个县见病,平均病田率为45%,平均病叶率为1.2%。四川、湖北分别在9市29县、2市3县见病,比上年同期相比,四川增加8个县,湖北减少8个县,见病时间大部早于上年。
 
纹枯病秋苗病情轻于近年同期,黄淮、华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739万亩,同比减少23.6%。平均病株率,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分别为3.4%、2.4%、2.1%、1.8%、0.5%,大部麦区低于近年同期,与上年同期相比,河北增加78.2%,河南、山东、安徽分别减少25.8%、41.7%、16.7%,山西持平。
 
白粉病秋苗发病比较普遍,发病面积541万亩,是2010年以来发病面积最大的一年,但病情轻于上年和近年同期。平均病叶率,山西、甘肃、陕西分别为1.3%、1.2%、0.9%,宁夏南部、河南西部、河北南部等地零星见病,病情轻于上年同期。
 
蚜虫大部麦区虫量低于近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1,340万亩,同比减少21.6%。平均百株蚜量,山西、北京、山东、陕西、宁夏、安徽、河北、河南分别为12.5头、5.8头、3.7头、3.3头、3.0头、2.3头、2.0头、1.5头,低于近5年同期平均虫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山西、北京、宁夏分别增加7.0头、2.8头和1.1头,其他大部麦区减少0.1~1.6头。
 
麦蜘蛛大部麦区螨量低于近年同期,黄淮、华北麦区发生面积720万亩,同比减少18.4%。平均每尺单行螨量,山西、山东、安徽、陕西、河南、河北、宁夏分别为26.0头、10.0头、5.9头、5.7头、4.3头、3.6头和0.2头,河北、山东、山西同比增加1.8~8.3头,其他麦区减少1.6~19.1头,平均螨量是2010年以来最低的年份。
 
吸浆虫大部发生区虫口密度低于上年和常年。秋季淘土调查平均每小方虫量,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北京分别为1.4头、1.0头、0.7头、0.5头和0.3头,比常年和上年同期减少28.4%~57.1%。河北正定、陕西扶风等局部田块虫口密度分别为228头和33头,高密度田块和虫量明显减少。
 
2.2  小麦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利于病虫害发生

全国大部麦区冬小麦品种布局无明显变化,抗病虫性水平仍然较低。大部麦区种植品种抗锈性较差,因条中34号等新致病类群频率上升,条锈病常发区品种抗锈性丧失加快。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推品种普遍为赤霉病感病品种,且部分病害常发省赤霉病菌对常用药剂抗药性进一步发展;跨区引种的高产品种播期推迟,会使赤霉病易感病期与春季连阴雨天气相遇概率高,加大了赤霉病偏重流行的风险。江淮、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普遍较差,加之近年来小麦播种量高、群体大、田间郁闭,也有利于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
 
2.3  冬春季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7年冬季,华北、黄淮、江淮、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正常,对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越冬和冬季发生为害有利。2018年春季,江汉和江淮麦区降水接近常年,该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常年出现连阴雨天气概率高,有利于赤霉病加重流行;西南麦区降水偏多1~5成,有利于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华北南部、黄淮等地气温偏高0.5~1℃,降水正常或偏少,对小麦蚜虫发生为害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