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2016-2017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种子法》及配套法规实施等,让种子产业经历了颠覆式的冲击。2018年种业新格局初显端倪:去产能、品类优化、新技术“窗口”、服务社会化、中小型企业被边缘化和寡头时代来临,“后临储时代”中国种业迎来新动力,提升产业维度和布局正在进行之中。
去产能仍在路上
种子产能过剩局面严峻。2017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收获面积293万亩,同比减少28.54%,为近15年的最低水平;新产种子10.58亿公斤,同比减少27.75%。繁制新品种数量大幅增加,老品种制种面积急剧下降,2018年春夏播种子总供给量达18亿公斤以上。从需求看,玉米面积调减基本到位,玉米价格企稳回升,加上花生、大豆等价格下跌,预期2018年玉米面积将反弹,需种量在11亿公斤左右,期末库存将达7亿公斤。
品类优化,毛利率提升
2017年在主要口粮作物稻谷、小麦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玉米非优势产区“镰刀弯”地区大幅调减玉米播种面积,实行“粮改饲”“粮改豆”,增加杂粮和豆类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花生、中药材等非粮作物面积,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83亿亩,同比下降0.7%。未来2-3年,商品玉米的定价权会重新回归东北种植区,且养殖、深加工行业会逐渐形成规模与产业优势。规模化种植者更看重玉米的机械化效率,深加工与饲养企业更看重玉米的能量效益值。未来衡量玉米产品优劣的标准会变成效率与效益的结合。
分子育种迎来“窗口”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修改,核心变化集中在:申请出具检测报告的技术检测机构由自主选择改为国务院委托指派;审批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集中。本次修改规范了转基因农作物的审批流程,为未来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石。
转基因玉米凭借抗虫和抗除草剂优势,作为饲用作物阻碍较小,未来商业化推广是大势所趋。据农业农村部和全国农技中心统计,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约5亿亩,玉米种子市值约280亿元,参考美国、巴西等转基因玉米生产国80%以上的渗透率,预计国内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空间可达200亿元以上。
服务社会化是大趋势
2018年是全国土地确权登记的最后一年。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土地流转面积达4.7亿亩,超过家庭承包面积的35%。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农户是土地主要去向。
2017年6月,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发布《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用5年左右完成农村集体产权(特别是经营性资产)制度改革。财政部发布《关于在粮食主产省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的通知》,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200个产粮大县,面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
目前,全国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已达2.32亿亩,服务组织达22.7万个,服务农户3600多万户,涌现出全程托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营制等托管模式。
种业将进入寡头时代
2015年以来,跨国农化巨头寻求抱团取暖的机会,开展了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竞赛:陶氏与杜邦合并、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拜耳收购孟山都、巴斯夫收购拜耳等,全球种业格局重新划分。
大批中小型企业退场,龙头企业的估值大幅提高,整合的步伐未曾停止。农业农村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在2017年济南种子“双交会”上透露,6年时间种企数量减幅过半。部分是因为经营许可证到期,部分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还有一部分是被兼并重组。
“后临储时代”的新动力
2018年,新型农企将展现出强大的优势,是中国农业的一大动力。“后临储时代”,种植业的影响因素叠加到一定程度,引起产业共振,使大农业商业模式呼之欲出。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未来的角度重新构建种业。
植物新品种权成为市场中的一个热点。现实中,品种权侵权现象普遍。品种权侵权与伪劣种子不同,不是说种子质量不过关,而是指没有得到专利人授权。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一直是短板。虽然1997年就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20年中授权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品种权保护依然存在问题:保护程度低,尤其对原始创新保护不够;授权速度慢;侵权人未得到应有处罚。
有关专家指出,破解侵权难题的要点是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特别是利用分子检测技术、推行品种DNA身份信息标识制度等。应用新技术既可加快授权速度,还可快速查出侵权行为。同时,有必要对种子生产、推广实行全过程监管。
去产能仍在路上
种子产能过剩局面严峻。2017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收获面积293万亩,同比减少28.54%,为近15年的最低水平;新产种子10.58亿公斤,同比减少27.75%。繁制新品种数量大幅增加,老品种制种面积急剧下降,2018年春夏播种子总供给量达18亿公斤以上。从需求看,玉米面积调减基本到位,玉米价格企稳回升,加上花生、大豆等价格下跌,预期2018年玉米面积将反弹,需种量在11亿公斤左右,期末库存将达7亿公斤。
品类优化,毛利率提升
2017年在主要口粮作物稻谷、小麦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玉米非优势产区“镰刀弯”地区大幅调减玉米播种面积,实行“粮改饲”“粮改豆”,增加杂粮和豆类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花生、中药材等非粮作物面积,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83亿亩,同比下降0.7%。未来2-3年,商品玉米的定价权会重新回归东北种植区,且养殖、深加工行业会逐渐形成规模与产业优势。规模化种植者更看重玉米的机械化效率,深加工与饲养企业更看重玉米的能量效益值。未来衡量玉米产品优劣的标准会变成效率与效益的结合。
分子育种迎来“窗口”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修改,核心变化集中在:申请出具检测报告的技术检测机构由自主选择改为国务院委托指派;审批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集中。本次修改规范了转基因农作物的审批流程,为未来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石。
转基因玉米凭借抗虫和抗除草剂优势,作为饲用作物阻碍较小,未来商业化推广是大势所趋。据农业农村部和全国农技中心统计,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约5亿亩,玉米种子市值约280亿元,参考美国、巴西等转基因玉米生产国80%以上的渗透率,预计国内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空间可达200亿元以上。
服务社会化是大趋势
2018年是全国土地确权登记的最后一年。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土地流转面积达4.7亿亩,超过家庭承包面积的35%。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农户是土地主要去向。
2017年6月,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发布《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用5年左右完成农村集体产权(特别是经营性资产)制度改革。财政部发布《关于在粮食主产省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的通知》,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200个产粮大县,面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
目前,全国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已达2.32亿亩,服务组织达22.7万个,服务农户3600多万户,涌现出全程托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营制等托管模式。
种业将进入寡头时代
2015年以来,跨国农化巨头寻求抱团取暖的机会,开展了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竞赛:陶氏与杜邦合并、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拜耳收购孟山都、巴斯夫收购拜耳等,全球种业格局重新划分。
大批中小型企业退场,龙头企业的估值大幅提高,整合的步伐未曾停止。农业农村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在2017年济南种子“双交会”上透露,6年时间种企数量减幅过半。部分是因为经营许可证到期,部分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还有一部分是被兼并重组。
“后临储时代”的新动力
2018年,新型农企将展现出强大的优势,是中国农业的一大动力。“后临储时代”,种植业的影响因素叠加到一定程度,引起产业共振,使大农业商业模式呼之欲出。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未来的角度重新构建种业。
植物新品种权成为市场中的一个热点。现实中,品种权侵权现象普遍。品种权侵权与伪劣种子不同,不是说种子质量不过关,而是指没有得到专利人授权。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一直是短板。虽然1997年就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20年中授权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品种权保护依然存在问题:保护程度低,尤其对原始创新保护不够;授权速度慢;侵权人未得到应有处罚。
有关专家指出,破解侵权难题的要点是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特别是利用分子检测技术、推行品种DNA身份信息标识制度等。应用新技术既可加快授权速度,还可快速查出侵权行为。同时,有必要对种子生产、推广实行全过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