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据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介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下过度使用合成农药和化肥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壤,许多合成农药的毒性也对民众的健康造成了威胁。我国就此出台了“合成农药和化肥零增长”的政策。“绿色农业”理念的引入也使得当下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从合成农药转向生物农药。

绿色农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高效安全的生物防治(本文简称“生防”)产品的上市离不开产业链上游的科技研发。为了促进全球生防技术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生物防治组织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514-16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此次会议有来自40多个国家,超过1000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促进了研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分享最新技术成果建立了平台。 

 



全球植保行情

美国加州大学的Nick Mills表示,在未来几年中,合成农药还将占据大部分的农药市场,预计到2021年销售额达到710亿美元。但伴随多年合成农药的使用,病虫草害对其产生的抗性日益严重。除了对食物安全和环保的考虑,抗性问题也促使人们选用生物防治的方式,为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但生物农药的产量仅占整个农药市场的0.6%-3.5%。为何其市场份额如此之低?政策是制约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审核、登记等政策法规尚不合理,这是全球共有的问题,包括在生防产业领先的欧美地区。政策制定者对生物农药的新技术不甚了解,无法区分生物农药和传统合成农药的本质区别。盲目套用合成农药的政策,使生物农药的登记流程进展困难,效率低下。

然而,台湾国立中兴大学的黄姿碧博士相信,生防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据介绍,2017年全球生物农药的销售额为33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销售额将增长至95亿美元(GMI研究机构数据)。生物农药中,微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比最大(超过90%),销售额近13亿美元(2016年数据)。

微生物农药中最常见的,是防治害虫所用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简称Bt)。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研究员张杰介绍,我国Bt生物农药每年的销售额达1亿元人民币,在国家农业部登记的Bt生产企业有60家,制剂产量超过3万吨,已在超过20个省份450万公顷的作物和森林中使用。目前Bt新菌株还有待发现,以应对更多的农业有害生物。

就整个生物农药行业而言,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60个生物农药生产商,占农药生产商总数的10%。每年我国生物农药的产量约为13万吨。

生防手段

Mills还介绍到,利用农业有益生物(寄生蜂、食虫生物等)可防治15%的害虫种类,生防产品还能够有效控制59%的病菌,以及解决39%的草害问题。

生防可通过提高生态多样性来达到一定效果。举例来说,由于很多农业益虫以花粉为食(如寄生蜂和食蚜蝇等),在田间种植开花植物,能够吸引更多此类益虫到田间活动。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介绍到,在玉米田中间种开花作物土豆,田间寄生蜂和瓢虫的数量比单一种植分别高出12.5%15.3%,控制了62.7%的玉米天牛。类似的,水稻田养鱼也能减少飞虱和水稻天牛的数量,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

生物农药中,微生物农药商业开发的潜力巨大,而且安全性良好。大会中有多项报告是针对此类微生物展开的研究,其防治效果和安全性均普遍获得了认可。其中,Bt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从预防苹果轮纹病,到防治甜菜根腐病,再到杀灭谷类胞囊线虫,作物种类涵盖了蔬果、粮食和棉花等作物,同时也用于林业保护和公共健康领域。

生物农药除了微生物农药外,还可利用真菌和病毒防治病虫草害。此外,一些天然提取物质也可用作生物农药,例如中国农科院的科研成果——蛋白质生物农药“阿泰灵”,其年生产量超过800吨,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透过会议看未来

正如Mills所说,创造力来自不同领域知识技术的相互结合。本届大会是全球首次将病虫草害几大不同领域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各生防专家均有自己独特的专攻领域,相互交流间,新观点和新发现都会促进未来生防技术的发展,为生防产品的开发、增效,以及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效益打下基础。从种植者角度看,农民在田间面对的病虫草害问题不是由单一物种引起的,对其他物种的了解有利于研究人员宏观把握全局,技术转化为产品应用于田间时,能尽量避免对有益生物的不良影响,亦或是“一箭双雕”,高效解决多种问题也会成为可能。

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整个生防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学术界需要与政府加强沟通,帮助政府认识生物农药等生防产品的特点,推动登记等政策合理改进。研究学者还有必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民面临的植保难题。每一个农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作物种类、土壤等条件的不同,即使运用相同的手段防治同种病虫草害,其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制定防治策略还应“因地制宜”。另外,灵活运用学科交叉的知识,寻找创新突破口,也是技术进步的前提。国际间的合作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病虫草害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在各国间传播,生防已是全球共有的农业重任。最后,要把研究成果转化成种植者有效使用的产品,则需要企业的力量。企业需要积极与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将技术产业化,共同创造出经济效益,使整条产业链获益。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记者王悦报道,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