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面对农民朋友深恶痛绝的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坑农害农的行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下发通知,要用3年时间重点整治假冒伪劣农资问题。
 
重要时点集中开展“农资打假下乡”行动
 
《方案》指出,在春耕、秋种等重要时点将会集中开展“农资打假下乡”行动,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市场监管局(厅、委)要以化肥、农机及其配件等产品为重点,严厉查处不符合标准、虚假标识及无证生产等质量违法行为。
 
同时,加强标准化、认证、计量、质量执法,依法打击生产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或明示标准的产品、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方案》强调,各市场监管局(厅、委)要加强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保护,依法查处商标侵权、傍名牌及冒用、伪造地理标志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此外,在集中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治理过程中,还要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强化广告导向监管。《方案》要求,需要突出重点传统媒体、重要互联网媒介广告抽查监测,配合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专项监测,围绕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开展重点监测,发现线索,快速处置。同时,各市场监管局(厅、委)还要加大重点虚假违法广告案件督办力度,定期曝光典型案件,发挥震慑作用,并依托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部际联席会议强化协同监管,健全部门间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和信息反馈处理机制。

统一投诉举报渠道
 
《方案》提出完善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机制。逐步整合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物价、知识产权等投诉举报电话和对外设置的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投诉举报渠道,制定统一的投诉举报受理办法和工作规则,通过“12315”一个电话号码对外、全国一个“12315”平台受理,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投诉举报服务,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
 
另外《方案》还要求,加快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逐步实现日常检查“双随机”方式全覆盖,全年“双随机”抽查覆盖企业比例达到5%,抽查结果公示率达到100%。
 
可见,在社会监督下,以及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并且曝光典型案件的方式有利于营造抵制假冒伪劣的良好社会氛围。
 
重点排查假冒伪劣产品
 
据《方案》介绍,各市场监管局(厅、委)要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假冒伪劣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假冒伪劣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逐级落实责任。定针对性强的整治方案、监管措施和年度进度安排,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实现3年治理目标。要加强对基层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办理跨区域案件,挂牌督办大案要案,确保案件查办工作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构建统一、权威、高效市场监管执法体系的要求,加快整合监管执法队伍,理顺监管执法职责,明晰监管执法规则,充实基层执法力量,下移监管重心。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广泛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业务培训,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履职所需业务知识,提高办案技能,提升监管执法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快建立执法监管责任清单制度,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实现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激励执法人员勇于担当作为,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执法队伍。
 
再者,还要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播渠道,大力宣传治理假冒伪劣的政策措施、工作进展和成效,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发布消费预警提示, 开展产品防伪知识等识假防骗技能科普活动,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分子,营造抵制假冒伪劣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舆情监测,密切关注假冒伪劣热点问题,及时制定有效的解决和应对措施,释疑解惑,回应媒体和社会关切,防止不实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