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7年和2018年分别进口大豆9600万吨和8800万吨。换算成耕地面积,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40%。进口大豆主要为转基因品种,而国产大豆主要为非转基因产品。按照最新的价格,国内大豆价格比进口价格高40%。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大豆进口成为了中美贸易争端的一个焦点。如何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增强国产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于晓华教授组织专家学者就增强中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在线研讨,其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分享给各位读者。
 
问: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大豆大量进口是否可以避免?大豆大量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有什么影响?
 
1.最近几年大豆进口每年都在9000万吨左右(2018年进口稍降为8700万吨),大豆为土地集约型作物,单产只有其它粮食作物的1/3。9000万吨大豆换算成耕地,所需耕地为中国总耕地面积的40%。大豆进口为我国人民食物改善所需的肉类提供了高蛋白饲料。从这个意义上,大豆大量进口不可避免。大豆的大量进口也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柱,“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缺一不可。    (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 应该比较难避免。但同时,在大豆价格不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进口大豆对中国稳定食品价格是有利的,特别是大豆作为蛋白来源可以部分替代肉类需求。(包特,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3.不论是不是存在中美贸易磨檫,中国大豆进口都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有人在中国大豆沦陷问题上相信一些阴谋论。在我看来,让出大豆市场更是决策者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进行的主动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才是导致大豆需求剧增的根本原因。如果9000多万吨的大豆(包括豆粕和大豆油)不是进口,而是由国内生产,我们起码还需要再增加7.5亿亩耕的播种面积。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主粮自给,就是因为大豆让出了生产能力。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国民需要才是大豆高度依赖进口的根本原因。政府是该让出主粮,还是该让出大豆呢?大豆对中国粮食与营养安全的贡献是巨大的。除了食用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仗于进口大豆和豆粕。没有了进口大豆,不只是大豆价格会上涨,畜产品和禽产品价格更会上涨,这不仅会危及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更会危及家庭层面的粮食与营养安全。(王士海,山东农业大学)
 
4.大豆进囗难以避免,因为我国的资源禀赋尤其是土地和水等要素约束而导致比较优势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从别国进口相当于弥补比较劣势,有利于资源配置,巩固制造业比较优势。大豆的大量进口持续攀升,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显得格外令人担忧。从中国粮食安全角度看,寻求稳定有效的进口替代格外重要。除了传统的俄国及南美市场,开拓中亚和非洲市场尤为必要。(孙华平,江苏大学副教授)
 
5.短期内有一定需求基础,长期可以平滑,还可以通过多元化进口改变过于依赖某些国家的局面。大豆大量进口容易造成短期输入性通胀,影响消费预期,对CPI传导产生一定影响。(孙国民,东南大学研究员)
 
6.大豆的进口量是需求决定的,是结构性的,与有无贸易摩擦无直接关系。大豆属于油料作物,按照当前产量和在贸易摩擦之前的进口量,我们进口的大豆需要差不多7亿亩地来种,在保障中国粮食自给的目标下,几乎不可能自产供给上的。适当进口更多的大豆等非主粮,空出来的耕地便可种植更多的主粮作物,有利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7.应对的方式不外乎是两个,一个就是自给自足,一个就是分散进口。不管是自给自足或分散进口都要考虑到质量跟价格的性价比,是不是比从美国进口,被加关税还划算!民生必需品,饮食的习惯也不易转变。大豆进口对中国粮食的安全有什么影响?过度依赖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固然有影响,但是粮食不一定就是大豆,也可以吃小麦,稻米,高粱,玉米,所以影响力不见得有那么大。不要所有的粮食都是进口自同一个国家就可以了。(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8.(1)近年来,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位运行(约占80%)。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目前大豆主要依赖进口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大豆大量进口仍然无法避免。若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下降,则必然从巴西、阿根廷等其他国家进口量增加。(2)大豆大量进口间接为我国节约了大量耕地,对我国粮食安全有利。(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9.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任何谈判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可以避免的,能够做到的只是减小损失到最小。大豆的大量进口会对国内的市场有影响,但绝不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基本政策。(崔维强,丹东发展改革委)
 
10.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大豆大量进口的态势却难以避免。以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及粮食生产状况,若不大量进口则根本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就大豆产业而言,其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形成了较大挑战。政策方面应当有更为综合的管理调节方式。(闫龙,西南大学博士生)
 
11.不能避免。中国的土地不足够生产所需大豆;国内进口大豆标准有待建立和严格执行,同时通过在俄罗斯等地租赁土地的方式增加大豆自给能力。(韩飞,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12.不可避免,因为国内大豆满足不了下游的需求。目前大豆进口路径单一,我国大豆主要从美国,阿根廷,巴西三国进口,都在美国势力范围内,存在巨大进口路径单一危险。(张鑫,原隆平高科黑龙江副总)
 
13.大豆大量进口目前短时间内还不能避免,大量进口大豆不利于我国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影响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了粮食不安全系数。(吉宇琴,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
 
问:为了增强大豆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国家对大豆生产采取了补贴政策(2018年国家对大豆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取消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改为大豆市场收购+生产者补贴相结合的形式)。您认为现行的补贴政策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1.在中美贸易磨檫加剧,农业政策从资源和政策本身都受制于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现在政府主要采取生产者补贴的政策形式,但是政策调整迅速。国家对大豆政策缺乏一个长期且稳定的战略,导致了豆农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高。现在我认为最重要的政策是国家首先要有大豆的长期战略定位。(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可借鉴欧美经验,构建融合产供销多链条的补贴体系,提升政策有效性。(孙华平,江苏大学副教授)
 
3.农产品补贴采取生产者补贴模式,有利于提升生产者的积极性,至于补贴政策改进,可以尝试市场化收购+保护性价格+生产者补贴模式;还可以采取鼓励个体农户以及农业大户种植的模式,比如采取鼓励扩大种植面积的激励政策,按照种植面积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要加强种植面积认定),第三种方式是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大豆质量、产出量和出油率。(孙国民,东南大学研究员)
 
4.大豆根部有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元素转变成能被作物吸收的铵态氮,达到固氮于土壤的作用。同时,由于大豆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会比较快,若采取秸秆还田的话,也能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善土质。因而种植大豆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因此,对大豆的补贴可以从环境保护和减排的角度考虑,采取WTO广泛认可的“绿箱”补贴政策。(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  讲师)
 
5.本人在2011年就提出了“强稻、稳麦、弱玉米、去豆”和严控政策执行强度自我膨胀的粮食政策调整建议。我当时主张应尽快放弃大豆的价格支持政策,因为“临储”政策不但是无效的,而且大大损害了国内大豆非转基因加工产业;当政府推出价格补贴政策时,我认为无底洞式的执行成本更会使得该政策无效;让大豆价格形成回归市场机制是必然的,但与面积挂钩的收入补贴执行成本(尤其是监督成本)依然会很高。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都有问题,二选一的话,收入支持的扭曲程度会小不少。(王士海,山东农业大学)
 
6.建立一个成本价(minimum)的补贴措施,也就是说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一个经过调查后的成本价,就给予补贴,让他们至少不赔本,但可能就没有什么利润了。如果市场价格高,那农民就可以自己在市场上销售,有比较好的利润。而市场销售,建议每一个适当的地级单位,建立生产运输销售合作社,由他们来协助购买销售(但这个通常也容易产生弊病,贪污腐化,细节要参考国际很多不同的经济体/国家,失败的案例作防范)。低于成本价格给予补贴,较高的市场价代为销售(协助运输及储存),因为农民的强项不在于销售,而是种,提高生产力。(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7.国产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在食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进口大豆为转基因大豆,在食用油和饲料养殖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由于国产大豆生产成本较高,从短期看,补贴政策应侧重生产者补贴,或者鼓励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者成本;长期看,补贴政策要立足于推动大豆技术革新,通过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8.补贴本身存在的意义在于引导产业发展。因此除了在生产环节进行补贴鼓励生产者进行种植外,还应该在下游加工和应用方面给予强力的政策支持发挥我国国产大豆的优势。促进我国优质非转大豆提升竞争优势。(崔维强,丹东发展改革委)
 
9.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以使补贴标准更科学合理,同时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控制与干预。(闫龙,西南大学博士生)
 
10.现行补贴政策需要更加市场化,避免违反WTO贸易原则,造成争端、倾销调查等。(韩飞,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11.大豆按照需求分析有食用,压榨和蛋白。目前国内增长的是压榨需求,蛋白和食用需求大概年度1200-1300万吨左右,已经进入到恒量市场。但是我国大豆补贴政策只针对种植端,造成近年来大豆播种面积迅猛增长,大豆总产稳步提高,有机构预测本年度我国大豆总产可达到1700万吨,已经严重供过于求,豆丰价贱不可避免。我们想要的是大豆产业振兴,而不是产量振兴,这是管理机构急需认知的。可以参照玉米供给侧改革,多补贴下游需求端,需求重振,供给就会同步增加。(张鑫,原隆平高科黑龙江副总)
 
12.现行的大豆生产者补贴因为较高的补贴金额带动了农户大豆种植积极性,但如此之高的补贴金额能持续多久?一旦补贴金额下降,大豆种植是否还具有比较优势,大豆政策还需要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还有对大豆进行生产者补贴和市场收购只会增加播种面积,增加产量,但却不能增加国际竞争力,二者之间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吉宇琴,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
 
问:除了补贴,您认为从农户、企业、以及政府层面还可以采取什么政策增强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竞争力?
 
1.国产大豆主要为非转基因,进口大豆为转基因。尤其在环境保护强化和人造肉开始流行的背景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国家在这方面要加大研发和推广大豆产品,建立一个强大的内需市场,依靠市场来带动整个大豆行业的发展。日本著名食品企业“不二制油”就是依靠中国的非转基因提取高质量的蛋白,作为高档食物和高档化妆品的原料,利润丰厚。(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应加大研发力度,建立大豆产业专利池,促进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孙华平,江苏大学副教授)
 
3.(1)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大豆质量、产出量和出油率;(2)尝试引进国外高产大豆品种、高出油率大豆品种,鼓励扩大种植面积;(3)国外租地种植,或者收购国外农业企业以及农业庄园、农地等种植和生产。(孙国民,东南大学研究员)
 
4.目前国产大豆最大的竞争力就是非转基因。作为农户,应该从市场需求考虑,切切实实打造有机、绿色、安全的无公害大豆产品,建立全生产过程可追溯机制。企业是将大豆进行深精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重要环节的直接参与者,依靠市场、寻找需求、开展创新性研发,延长大豆产业链,扩宽大豆消费市场。政府应该以更加包容、开放、灵活多变的姿态制定政策引导,鼓励大豆产业创新,特别是对高产优质的非转基因大豆良种的开发。(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  讲师)
 
5.在大豆问题上,中国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有限的。第一:目前看,除非在消费端强化非转基因标示制度,严格用途管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难有更多的市场机会。但是,强化标示和用途管理会不会导致国际纠纷是不确定的。第二:国产大豆下游的产品研发能力偏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转基因大豆的溢价能力。豆腐和腐竹之类的传统加工产业拯救不了高成本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唯有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才能发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王士海,山东农业大学)
 
6.就是提高生产力。(1)教育:地方要组织一些相关的机构,用来教育农民如何提高生产力,耕种的观念或方式,除草施肥收割的方式。(2)机械化大面积生产,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整体规划,机械化耕种。而不伤害他们原本的利益,每个人的持有的土地面积的比例得到他的利益,分摊单位成本,以避免每个人耕种自己很小的一块耕地。把原本每个人的田地界限去除,变成大块的耕地面积,有利于机械化设备耕种施肥除草。但要配套好,保障他的产权以及利益。或是专业化小面积精致产品的生产,这需要规划辅导。(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7.(1)加快规模化经营与加速新技术采纳,降低生产成本;(2)提高品质,打造过硬品牌;(3)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4)利用贸易大国优势,从容掌握大豆全球定价权。(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8. 要提高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竞争力,首先从消费层面上入手,消费引导生产。消费者对于大豆的消费一方面是豆制品的营养需要,一方面是大豆油的消费。企业在销售大豆及其豆制品时在标签方面要凸显非转基因,并标明营养价值和产地,另一方面则需要在价格方面入手,提高价格优势;其次是营销方面,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企业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提高市场占有率。在生产方面,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就是要提高大豆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政府支持科研人员进行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优选优育,税收优惠政策向非转基因大豆品牌企业倾斜,引导大豆优势生产区的农户进行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发挥规模经济,形成品牌优势。另外在大豆生产优势区,发挥产业集聚和区位优势的作用,增加企业竞争力。(吉宇琴,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
 
9.农户提升种植技术水平,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政府宏观引导科学施策。(闫龙,西南大学博士生)
 
10.农户通过规模化生产、应用农用无人机等新型农机降低成本,通过tiktok等渠道直接建立与消费者终端的联系;农业企业建立大豆/豆油品牌;地方政府牵头培育区域公共大豆品牌。(韩飞,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11.本人不太赞成政策调控,因为调控基本都是逆天而行,虽然烫平了眼前的波动,却放大了宿命中的必须经历的磨难。所以无为,才是有为。需求的价格,决定了供给规模。(张鑫,原隆平高科黑龙江副总)
 
12.主要是要树立独特的商标或者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在营养和口味上的独特性以及优势,并增强优质品种培育。倘若中国大豆像日本宫崎牛,或国内五常大米一样的明星品牌,就不需要打价格战。(包特,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13. 加强科研投入,进行产业政策强力引导,并对有价值的应用性科研成果加强推广。(崔维强,丹东发展改革委)
 
问:如何发挥期货市场作用,增强豆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中国大豆的国际定价能力?
 
1.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的大豆产业链在期货市场中损失惨重,从而被外资所掌控,这是中国大豆产业的惨痛经历。期货市场的本来功能是避险,所以国家要制定政策抑制投机行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理应有自己的定价权,政府政策要尽量减少扭曲市场的行为,使得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传导渠道畅通。(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期货市场原意是用来避险,原本的意义是在一级市场,但是需要二级市场来配合,如果没有二级市场95%~99%投机交易者的交易,那一级市场避险的目的就没办法达到。因此必须要活络二级市场。具体的做法,(1)投资人的交易;(2)降低交易门槛的限制。有活络的市场才方便避险。这个避险的工作也不一定要让个人农民来做,可以让地区的类似生产运输合作社的组织来替农民做这个工作,当然这里面要非常小心,如何避免衍生品交易的巨额亏损?主要的内控监督工作就是有多少现货补位才可以做相应的避险(covered),不准做投机交易(uncovered)。(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3.一是在大豆期货市场做好稳定收益方面的金融衍生创新,增强豆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推动大豆农产品保值增值;二是积极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豆农”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协调,走联合自强的道路,研究并发布包括大豆等重要大宗农产品在内的农产品指数,增强中国大豆的国际国内议价定价能力。(孙国民,东南大学研究员)
 
4.可以鼓励中国大型农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非转基因农产品市场,主打“让消费者选择”的口号,形成“一个市场,两种选择,市场驱动”的主导模式,完成“跟跑”到“领跑”这一过程的跨越,进而增强中国达到国际定价的能力。(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  讲师)
 
5.价格支持政策扭曲消除以后,国内外大豆协整关系会显现出来。除非政府将现有的大豆期货产品改名为“非转基因大豆期货”,我想不到期货对该问题会有什么新的作用。(王士海,山东农业大学)
 
6.发挥金融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及价值提升功能,积极开发金融创新产品,在降低豆农风险的同时,提升产业话语权与定价权。(孙华平,江苏大学副教授)
 
7.积极发展大豆期货市场,增强国内豆农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开辟新的大豆进口市场,避免受制于少数国家,增强大豆市场价格议价能力。(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8.构建豆农同企业互惠互利交易机制,发挥期货市场调节功能,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壮大若干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国际定价能力。(闫龙,西南大学博士生)
 
9.中美农户的规模和组织不同,也决定了期货+保险在局部小范围可以,大规模实施还没有可能。国际定价能力是需要世界级粮商的话语权,我们至少需要两个中粮级别的。(张鑫,原隆平高科黑龙江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