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作为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药效发挥首先取决于杂草,其次也受环境条件和使用方法的影响。

一、杂草是除草剂的防治对象,其生长发育状况、株高和叶龄等对药效影响很大。

土壤处理剂的作用时期为作物苗前,防治杂草幼芽,比如氟乐灵、丁草胺、乙草胺等杂草在萌发过程中接触到药剂而受害死亡。还有一些土壤处理剂如阿拉特津、绿麦隆等对杂草芽无影响,作用于杂草小幼苗,这类除草剂待杂草出苗后再使用,药效便会下降或对作物产生药害。茎叶处理剂的药效与杂草的叶龄及株高关系密切,通常情况下,杂草在幼龄阶段,根系较少,次生根未发育完全,抗药性差,对除草剂更敏感,杂草随着叶龄增长,抗性增强,相应除草剂药效会下降。如水稻田除草剂敌稗,在稗草叶龄超过3.5叶期,除稗效果便显著下降。

二、正确的施药量、施药方法及施药技术是发挥除草剂药效的基本保证。

除草剂类型品种不同,活性差异大,因此用药量差别很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会影响土壤处理剂的用药量。实际生产应用中应根据药剂特性、杀草原理、杂草类型、生育期及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用量和施药方法。茎叶处理剂的药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雾滴沉降规律及其在叶片上的覆盖面积,茎叶处理剂所需的雾滴密度比土壤处理剂大,从安全,经济及能源方面考虑,要求喷雾系统更加准确地将药剂施于杂草上。一方面要改进喷雾器械,提高喷雾技术,如,控制雾滴喷雾器与静电喷雾器,前者可控制雾滴在150-300微米,既可减少脱靶,也可造成良好覆盖。后者可是雾滴带电,将雾滴覆于杂草,增加附着量;另一方面开发超高效除草剂。目前一些传感器的应用研究如火如荼,田间施药时,通过连续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把反射光变换成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比例的电量,施药时,通过信号传导自动控制施药量。

三、土壤条件直接影响土壤处理剂和茎叶处理剂的药效。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与黏粒对除草剂吸附强烈,使杂草难以吸收,从而降低药效;土壤中含水量的增多又会促使除草剂进行解吸附而利于吸收,提高药效。因此土壤处理剂的用量应该首先考虑满足土壤缓冲容量所需除草剂的数量。土壤条件的差异会造成杂草生长状况的差异,在水分与养分充足的条件下,杂草生长旺盛,组织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强,药效提高,反之,当土壤干旱贫瘠时,植物发挥其本身的自我调节作用,增强抗逆性,是叶片角质层增厚,气孔开张减小,不利于除草剂的吸收,使药效下降。

四、气象因子既影响植物的大小、性状和生理状态又影响雾滴滞留、分布、展布、吸收等而影响除草剂活性的发挥与药效。

温度是影响除草剂药效的重要因子。较高温度下,杂草生长迅速,同时通过影响叶片可湿润性的毛状体体积的大小使雾滴滞留增加;温度促进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传导,促进蒸腾作用使根吸收及木质部的传导更快速。在低温与高湿度条件下,往往会使除草剂的选择性下降。湿度影响叶片角质层的发育,从而影响雾滴在叶片上的干燥、角质层水化以及蒸腾作用产生影响。高湿条件下,雾滴挥发延缓,水势降低,促使气孔开放,利于对除草剂的吸收,叶片含水量高,为除草剂进入质体创造一个连续通路,进而进入共质体。由于原生质中膨压较高,导致原生质流活性增强,从而加快除草剂在韧皮部筛管中的传导。光照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也影响植物茸毛、角质层厚度与特性、叶形和叶的大小以及整个植株的生育,同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开放与光合产物的形成而影响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抑制光合作用的除草剂与光照关系更为密切。强光下,光合作用旺盛,光合产物多,利于除草剂的传导及活性的发挥。降水不利于除草剂的药效发挥,药后降雨会造成雾滴被冲刷而降低药效。通常情况下降水对除草剂乳油和浓乳剂的影响比水剂与可湿性粉剂小。其他环境因素还有风速、介质反应、露水等对除草剂的药效都会产生影响。

除草剂的使用药效主要受药剂本身功能、 自然条件、施药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在农田需要施用除草剂时,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用对应的除草剂,并对田块喷药均匀到位、精细管理,以便科学使用除草剂,达到良好的除草效果,才能发挥好除草剂功能,达到清除杂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