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近几年来,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持续增长,2014—2016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及产量分别以3.16%、7.72%的年增率递增。截至2016年底,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为80.96万hm2,仅次于西班牙,居世界第2位,产量达1 374.5万t,自201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1位。我国葡萄产量的80%左右为鲜食葡萄。随着葡萄产量的饱和,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产品品质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葡萄产业须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葡萄病虫害种类繁多,伴随化学防治而来的农药滥用及农药残留等一系列问题是关乎葡萄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1  我国葡萄生产用药登记情况

  

我国对农药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通过对中国农药信息网农药登记数据的检索统计,截至2019年7月1日,我国葡萄生产上登记的农药产品共662个,其中除草剂5个、杀虫剂4个、杀菌剂565个、植物生长调节剂88个。目前,葡萄上登记的农药几乎全部为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1.1  葡萄生产用的杀虫剂登记情况

  

据统计,我国葡萄害虫有130多种,分布普遍、危害较重的有近10种。而登记的杀虫剂仅有4个:防治盲蝽类的氟啶虫胺腈、防治蚜虫的苦参碱、防治绿盲蝽的苦皮藤素和防治介壳虫的噻虫嗪,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1.2  葡萄生产用的杀菌剂登记情况

  

葡萄病害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严重危害葡萄生产。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已有40多种病害被逐步发现,其中危害严重或局部地区发生较严重的有10种左右,如葡萄炭疽病、葡萄白腐病、葡萄霜霉病、葡萄黑痘病、葡萄白粉病、葡萄灰霉病、葡萄褐斑病、葡萄黑腐病、葡萄扇叶病等。经统计,在葡萄上登记的杀菌剂有单剂339个、混剂226个,其中,以葡萄霜霉病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332个,其余为白腐病83个、灰霉病77个、白粉病69个、黑痘病66个、炭疽病21个。

 

整体看,葡萄病害登记的杀菌剂相对集中,同质化现象很严重。565个杀菌剂产品中,实际登记的有效成分只有137种,其中单剂58种、复配剂79种。而复配剂中只有多菌灵、氟吡菌胺、唑嘧菌胺、壬菌铜、缬霉威、二氰蒽醌、氟吗啉、噁唑菌酮、井冈霉素A、氨基寡糖素等少量几种有效成分未以单剂形式在葡萄上登记。实际登记的杀菌剂有效成分只有70种左右。登记的杀菌剂单剂集中在不到20种有效成分,占葡萄杀菌剂单剂登记总量的80%以上。

 

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烯酰吗啉和嘧菌酯,各有47个登记产品,其他为:代森锰锌36个,福美双21个,啶酰菌胺18个,氰霜唑17个,百菌清、己唑醇各11个,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各9个(表1)。其中烯酰吗啉、嘧菌酯、代森锰锌及福美双4种杀菌剂登记产品数量占葡萄登记杀菌剂单剂的近40%。

 

表1  葡萄杀菌剂单剂主要登记品种及数量

登记有效成分

数量(个)

占比(%)

烯酰吗啉

47

13.86

嘧菌酯

47

13.86

代森锰锌

36

10.62

福美双

21

6.19

啶酰菌胺

18

5.31

氰霜唑

17

5.01

百菌清

11

3.24

己唑醇

11

3.24

苯醚甲环唑

9

2.65

腐霉利

9

2.65

嘧啶核苷类抗菌素

9

2.65

嘧菌环胺

8

2.36

氟硅唑

7

2.06

戊菌唑

6

1.77

吡唑醚菌酯

5

1.47

丙森锌

5

1.47

其他

73

21.53

 

登记的混剂中,多·福产品数量最多,有46个,占所有混剂登记数量的20.35%。甲霜·锰锌、苯甲·吡唑酯、唑醚·代森联、烯酰·氰霜唑和唑醚·啶酰菌的登记数量也都超过了10个(表2)。近60%的混剂组合为吡唑醚菌酯、多菌灵、福美双、苯醚甲环唑、烯酰吗啉、甲霜灵、代森联、氰霜唑、啶酰菌胺和百菌清10种有效成分之间的复配。其中混剂中含吡唑醚菌酯的产品有69个,其次为含福美双的58个,含多菌灵的47个。

 

表2  葡萄杀菌剂混剂主要登记品种及数量

登记有效成分

数量(个)

占比(%)

多·福

46

20.35

甲霜·锰锌

14

6.19

苯甲·吡唑酯

13

5.75

唑醚·代森联

12

5.31

烯酰·氰霜唑

11

4.87

唑醚·啶酰菌

10

4.42

烯酰·吡唑酯

7

3.1

唑醚·氰霜唑

6

2.65

百·福

6

2.65

苯甲·嘧菌酯

5

2.21

其他

96

42.48

 

1.3  葡萄生产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情况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科学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仅体现在能够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等方面,在葡萄栽培的其他方面也离不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如促进葡萄的扦插枝条和幼苗定植生根、调控生长、保花保果、使有核品种无核化、改变休眠周期、提高植株抗性等。

  

2001年我国修订颁布实施的《农药管理条例》将植物生长调节剂列为农药进行统一管理,实行登记制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生产中需求量巨大,是葡萄用药登记的热点。

 

目前,葡萄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产品最多的为赤霉酸,有27个产品,其次为氯吡脲和噻苯隆,分别有13、11个产品。这3种单剂及其二者混剂的登记数量总计59个,占葡萄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总量的67.05%(表3)。

 

表3  葡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登记品种及数量

登记有效成分

数量(个)

占比(%)

赤霉酸

27

30.68

氯吡脲

13

14.77

噻苯隆

11

12.5

S-诱抗素

6

6.82

单氰胺

4

4.55

赤霉·噻苯隆

5

5.68

赤霉·氯吡脲

3

3.41

苄氨·赤霉酸

3

3.41

丙酰芸苔素内酯

3

3.41

其他

13

14.77

 

2  葡萄绿色食品生产登记的农药分析


葡萄绿色食品生产农药使用现行标准主要参考NY/T393—201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和NY/T884—2017《绿色食品 温带水果》。经统计,葡萄登记农药中符合NY/T393—2013规定A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种类总计有17种有效成分。登记的产品为68个,其中杀虫剂2个、杀菌剂29个、植物生长调节剂37个。这些产品中,登记防治的害虫只有绿盲蝽和蚜虫,登记防治的病害有葡萄霜霉病、葡萄白粉病、葡萄灰霉病和葡萄炭疽病4种。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除微生物来源的S-诱抗素外,其余皆为生物化学产物。其中赤霉酸登记产品多达27个(表4)。


表4  葡萄用登记农药中符合A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种类及数量

类别

组分名称

登记类别

数量/个

登记防治的葡萄病虫害别

植物和动物源

苦皮藤素

杀虫剂

1

绿盲蝽

大黄素甲醚

杀菌剂

1

白粉病

苦参碱

杀虫剂

1

蚜虫、霜霉病

杀菌剂

3

灰霉病、炭疽病、霜霉病

蛇床子素

杀菌剂

2

白粉病

苦参·蛇床素

杀菌剂

1

霜霉病

丁子香酚

杀菌剂

1

霜霉病

微生物源

多抗霉素

杀菌剂

1

炭疽病

嘧啶核苷类抗菌素

杀菌剂

9

白粉病

哈茨木霉菌

杀菌剂

1

霜霉病

木霉菌

杀菌剂

1

灰霉病

S-诱抗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

7

促进着色

生物化学产物

氨基寡糖素

植物抗性诱导剂

1

霜霉病

赤霉酸

植物生长调节剂

27

增产

吲哚乙酸

植物生长调节剂

1

调节生长

芸苔素内酯

植物生长调节剂

1

调节生长

矿物源

波尔多液

杀菌剂

4

霜霉病

氢氧化铜

杀菌剂

3

霜霉病

石硫合剂

杀菌剂

2

白粉病

 

经统计,葡萄登记农药中符合NY/T393—201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规定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有:杀虫剂28种、杀螨剂8种、杀软体动物剂1种、杀菌剂40种、熏蒸剂2种、除草剂4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7种。葡萄登记农药中适用的杀虫剂只有噻虫嗪1种;另外,由于氟啶虫胺腈上市晚于标准发布,暂未列入名单。葡萄登记杀菌剂单剂共24种。除草剂只有草铵膦适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中有氯吡脲、噻苯隆和萘乙酸3种。

 

NY/T884—2017《绿色食品 温带水果》规定了11种农药在葡萄上的残留限量(表5)。其中氧乐果和克百威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在瓜果上使用;敌敌畏、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等农药目前未在葡萄上登记。这11种农药中,只有4种目前已在葡萄上登记,分别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多菌灵和烯酰吗啉。若在葡萄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选用这4种农药防治葡萄病害需慎重使用,且要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用药,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表5  《绿色食品 温带水果》规定的葡萄农药残留限量

项目

指标(mg/kg)

检验方法

氧乐果

≤0.01

NY/T 1379—2008

克百威

≤0.01

NY/T 761—2008

敌敌畏

≤0.01

NY/T 761—2008

溴氰菊酯

≤0.01

NY/T 761—2008

氰戊菊酯

≤0.01

NY/T 761—2008

苯醚甲环唑

≤0.01

GB/T 23200.49—2016

百菌清

≤0.01

NY/T 761—2008

氯氰菊酯

≤0.2

NY/T 761—2008

氯氟氰菊酯

≤0.2

NY/T 761—2008

多菌灵

≤2

GB/T 20769—2008

烯酰吗啉

≤2

GB/T 20769—2008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2017年新《农药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出台后,我国农药登记制度进一步优化。规范了农药登记申请主体,明确了农药登记试验单位的资质,增加了农药登记再评价制度,与欧美等世界标准接轨。但我国农药登记制度起步较晚,仍在不断发展完善阶段。农药登记尚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我国农药登记主体为农药生产企业、农药进口企业和农药研制开发企业,导致我国农药登记一直存在“冷热不均”现象。

 

小宗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药适用对象单一,农药销售数量有限,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小,农药登记种类少。生产中农户常常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抑或只能“非法”用药。这一问题在葡萄用药登记上尤为突出。葡萄杀虫剂只有4个产品登记,登记防治对象仅有盲蝽类、绿盲蝽、介壳虫和蚜虫,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葡萄杀虫剂“非法”用药的高风险将持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而葡萄杀菌剂虽然登记数量庞大,但登记病害相对集中,药剂同质化现象严重。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数量的增长体现了市场导向农药登记的弊端。葡萄生产的高产值使得农户并不吝惜在生产资料方面的投入,能够增产提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已成为葡萄生产的必需品。而葡萄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滥用现象也不在少数。

 

为推动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加快解决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短缺问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2016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研究制定了《2016年特色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及试验项目实施方案》,同时颁布了《用药短缺特色小宗作物名录(2016)》。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组织制定了《用药短缺特色小宗作物名录(2018版)(征求意见稿)》《特色小宗作物农药登记药效试验群组名录(2018版)(征求意见稿)》和《特色小宗作物农药登记残留试验群组名录(2018版)(征求意见稿)》,着力解决特色小宗作物“无药可用”的难题。

 

在当前葡萄用药登记条件下,葡萄病虫草害防治方面更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使依靠化学药剂为主的病虫害防治逐渐向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转变。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了采取连续、规范并且根据气象条件调整的综合防治病虫害的葡萄病虫害规范化防控概念,将整个葡萄园生态体系作为管控对象。要基于各项绿色防控技术建立葡萄园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合理建园是前提,要加强苗木检疫、土壤消毒,采取避雨设施栽培;加强栽培管理是基础,科学调控水肥、培养健壮树势、采用合理树形和修剪方法;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如诱虫灯、黄板、食诱剂、性诱剂、套袋和释放天敌等;重视生态调控技术的应用,如复合种植技术、覆草栽培及局部土壤改良等。确保化学防治始终是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严格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管理规程和标准。

 

4  小结


“十三五”是我国葡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模式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保持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以节本、优质、高效和绿色为发展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和葡萄节本、优质、高效、绿色技术集成和推广,促使葡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葡萄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的转变。

 

以“三品一标”为代表的高品质农产品是未来葡萄生产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鲜食葡萄海外市场的开拓,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将越来越受到限制。

 

生物农药发展空间巨大,其中已不乏优秀药剂。另外,加强小宗作物用药的相关登记是当务之急。确保在现有农药管理政策下合法合规使用农药,以保障生产安全和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果树》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