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翻番 曹胜熙
化工行业规模体量大、产业链条长、资本技术密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化工产业发展的高地,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生产销售国。但与先发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产业形态不完善、技术水平有限、绿色发展水平不足等突出问题。
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是未来大势所趋
化工行业的生产工艺复杂、产污环节多、污染物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环境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大。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约40亿吨,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0%;石化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约为6亿立方米,占工业源VOCs排放量的比重超过40%;工业固废产生总量约为2.7亿吨,在工业行业排名中位居第二。产值高、污染重的行业特征要求化工行业必须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安全环保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绿色化工”已成为未来化工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指导下,我国在发展壮大化工产业的同时也愈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升级,化工行业绿色发展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规相继出台。《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化工园区评价导则》等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短板,笔者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研发重视不够、创新水平不高。从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2015年,欧美国家的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维持在1.7%左右,而中国化工行业的研发投入比重仅为0.8%。从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化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虽然逐年增长,但外资公司和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数显著高于中国本土企业。科技研发人员方面,我国化工园区的科技人员数量和比重也显著低于国外先进化工园区。可见我国化工产业仍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二是产业一体化程度不高。化工行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产业之间的共生和耦合,构建化工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系统。整体而言,我国化工行业一体化发展程度较低,这主要与园区缺少规划有关。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产品缺乏关联,既无法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也难以形成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表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可以作为另一种化学产品的原料或中间体,但由于园区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系统,不得不作为危废被填埋,不仅浪费了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还增加了环境处理成本和负面环境影响。
三是我国化工产业环境治理水平不高,园区精细化管理程度较低。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曾表示,目前山东、浙江、江苏多省化工园区的环境达标率仅为两成至三成。化工园区环境管理不善造成的污染情况多有发生。
推动中国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建议
针对我国化工行业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分阶段逐步加严环境标准,倒逼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于2003年制定实施了《造纸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DB37/336-2003),长周期、分阶段逐步加严地方性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从实践情况来看,赋予了企业稳定的政策预期,为企业提标升级预留了必要的时间,不仅实现了行业主要污染物COD减排88%,而且山东造纸行业的规模、利税分别达到8年前的2倍和4倍。在地方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配合下,山东省实现了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
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借鉴这一经验,根据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划要求,制定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落实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让企业成为污染防治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中国化工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广“责任关怀”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化工行业内推广“责任关怀”体系等自愿型环境规制项目,发挥“非正式约束机制”作用。“责任关怀”体系要求企业与社区公众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在项目规划设计、选址、施工和生产运营全过程中与公众,特别是周边社区居民沟通、对话,有助于消除公众因对化工项目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通过开展企业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有助于倒逼企业强化自身规范和管理要求,持续改进环境安全管理水平。
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和先进外资企业在推广“责任关怀”体系中的作用。龙头企业和先进外资企业往往能带动周边形成联结上下游的化工产业集群,避免出现安全环境事故,有动力推广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例如,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滨江经济开发区是我国较早一批承诺践行“责任关怀”的化工园区,园区内的德国化工企业朗盛和荷兰企业阿朗新科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加快推动化工企业入园发展,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准入、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做好园区的规划选址和企业布局工作,严格园区内化工企业的安全准入,加强园区一体化监管,推动园区与社会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责任明确、管理高效、资源共享的园区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园区内企业的安全生产管控,将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降到最低。化工园区应当在规划阶段便形成综合竞争力,重视一体化发展,尽量形成企业间产品原料相互供给,推动物料、能源、信息、物流以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实现经济、环境效益最优化。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抢抓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与智能制造、智慧监测等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创新型企业,用智能制造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插上“翅膀”,形成基于标准化绿色数据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方式。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提升园区项目入园门槛,优先选择有自主创新技术、有新产品能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项目。通过“园中园”建设等新型发展、运营模式,推动园区创新载体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以上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增强园区内化工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绿色化工技术的创新能力,用科技创新和发展,支持企业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