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90亿,印度届时也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印两国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养活近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两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大力发展农化行业保证更多的粮食产出也成为了这两个新兴市场的迫切需求,其中的主体,两国农化商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也成为了中印两国农药市场,甚至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决定因素,然而在全球市场上和那些巨头平分秋色或者占有一席之地却谈何容易!

近年来,全球农药领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新植保化合物的开发成本越来越高而进度越来越慢。在新化合物开发“井喷”的年代,每年科学家新开发出到植保新化合物高达五十多个,从90年代开始,这个数字逐年下降,直至降到现在的每年二十多个,而且研发成本也攀升到了3.5亿美元才能开发出一个化合物,作为“追赶者”的中印农化商,它们相对弱小的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显然无法和那些跨国巨头在创新研发上全面抗衡,充分发挥成本优势和技术特点,在开发要求相对较低的非专利产品领域上另辟蹊径的做法则会相对现实,所以非专利农药市场也是应该是中印农化企业的发展方向。

即使是在竞争激烈的非专利农药市场,中印企业也仍旧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发展策略。两国都是人口大国,在人力资源和原材料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非专利农药的生产上发挥产能、效率优势,如草甘膦,新烟碱类产品等;随着两国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两国在生产,制造上的工艺水平和那些巨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出现超越(参考:世界农化网新闻2010-09-09),技术和工艺特点也可成为与巨头一较高下之地。

反倾销,知识产权,环保,残留等问题成了发达国家和巨头们为了保护市场和自身利益经常采用的手段,一味地靠生产能力来抢占市场变得愈发艰难。加大制剂产品的开发会帮助中印企业赢得较多的生存空间,改进剂型,用水剂,分散剂,悬浮剂等环境友好型剂型代替被禁用的乳油,可以使得产品满足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加大混配制剂的开发,除了能提高农药产品的效能,品质外,还可解决日益严重的农药抗性,药害等问题,甚至还能帮助中印企业在农药专利保护,产品登记方面取得不少加分。

生物农药因发展历史较短,在发达国家也属于较新产品,在此领域上,中印企业和那些农化巨头相对较少,甚至处于同一起跑线。在发达国家,除了在毒性,残留方面的优势外,还通常会受到政府的鼓励,在登记审批等环节会比传统农药更容易获得准入资格,还更容易规避巨头通常设置的那些专利保护,数据保护等“非贸易壁垒”。因此中印企业完全有条件和有必要在此领域和巨头一较高下,如印度可以充分利用其在植物提取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发植物农药,印楝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可以利用在抗生素研发方面大力发展抗生素农药,如在中国获得极大成功的井冈霉素

除了发挥各自的特点,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印企业在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方面也应该进行密切的合作。同为农药生产大国,中印两国早就拥有一些巨大产能的产品,如中国的草甘膦,而印度在杀虫剂如毒死蜱,硫丹等产品上也拥有着强大的生产能力。对产能优势明显的产品,应当承认对方的优势,而不是再和对方进行产能竞争,如印度企业应当承认中国在草甘膦市场上的优势,不再和中国在此市场进行争夺;在一些共同具备产能优势的产品上,应当共同保护市场,避免因产品供给过多,导致价格下跌,使得双方企业利益受损,必要的时候,甚至应当共同采取“削产保价”措施维护共同利益。

和那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头相比,中印企业一个显著的不足是不擅于发出声音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中国企业要落后许多。硫丹这个产品因为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非常欢迎的产品,也给它的中印生产商带来不少收益,但是最近却频频受到攻击,除了环保人士的反对外,农化巨头也是叫嚣最活跃的团体,如果任由硫丹从市场上消失,它们手中的专利品可以迅速填补这些市场空白,但是后果将不只是中印企业失去市场,更多的种植户将不得不购买那些高价的专利农药,而此时却只有PMFAI(印度农药制造与剂型加工协会)一个微弱的声音频频在各个场合呼吁,代表新兴市场同那些利益团体进行抗争。中印两国企业相比,在语言,交流上的不足固然存在,但是思维,意识上的差距更加明显,在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早已落伍!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