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植宏,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记者
- 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减少320万亩;
- 未来玉米供需会有个较大缺口,是种企的机遇;
- 未来农业的绿色化发展必须依赖生物技术;
- 转基因玉米确实解决了虫害草害,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 创制种质资源必须兼顾本土挖掘与外国引进,“两条腿走路”;
- 品种井喷、同质化、经营效益差、竞争力不足,中国的玉米产业链过短;
……
当下全球种业市场竞争激烈,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产、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也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无论是玉米科技还是玉米产业,离世界强国都有一定距离。打造玉米强国,科企合作必须开花结果。
8月25日,2020年玉米产业体系科企合作培训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会议邀请了多位玉米行业的权威专家学者,就种质资源的类型、引进、改良与利用、后疫情时代玉米产业发展展望、转基因玉米的研发与利用等议题为玉米行业从事者带来讲座交流,观点的碰撞让与会者收获满满。会上还进行了首届中国玉米产业链大会启动发布仪式。
生物技术助力玉米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玉米单产水平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作物育种技术的落后以及种业市场的法律法规框架的限制,也与我国公众对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为代表的作物育种技术的接受度有关。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拥有行业顶尖种业科技的跨国种业巨头逐渐成为种业技术创新和投资主体,以种业科技为手段,加速瓜分全球农作物种业市场,生物技术在种业竞争中作用巨大。
“前沿技术将继续引领育种方向。”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认为,特别是作物精准设计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使育种定向精准化、转基因技术日趋完善,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
此外,合成生物育种技术逐渐走向育种实践,其工程化和智能化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是未来十年的新业态、新经济增长点。
转基因育种虽然不同于传统育种技术,但其本质相同,均是对遗传基因进行改造。转基因能使其更为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应用能够有效控制靶标害虫和作物病害,降低化学农药的施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玉米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对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及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1996-2015年,转基因使玉米产量增加了3.58亿吨。
培育转基因作物是生产方式的需要,是产业驱动的结果,李新海认为。201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1.917亿公顷,较1996年增长了113倍。其中,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5890万公顷,比1996年增加了195倍。
美国一直是转基因作物种植与消费的大国,2018年,美国种植转基因玉米3317万公顷,种植比例达92%。目前美国市场上70% 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截止2019年8月,美国已审批43个含有抗虫、耐除草剂、耐旱等性状的转基因玉米。
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单产增长率均低于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作物育种科技的推广应用落后。鉴于我国转基因玉米研发在抗虫特别是抗草地贪夜蛾、抗除草剂、耐旱、高植酸酶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转基因玉米的市场前景值得关注。
“转基因的生物安全评价,包括食用和饲用安全以及环境安全评价需要与品种研发同步,在这方面,中国与国际是完全接轨的,中国在某些评价指标甚至比国际更加严格。”李新海指出。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安全的。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均认为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全球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20年的经验也清楚地告诉我们,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风险是可控的。
“当然,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考虑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产业需求、技术竞争力、安全性和全球贸易情况,还需要考虑社会接受度的问题,农户是否愿意种,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李新海表示。
“爆款”玉米大品种的基础来自哪?
据了解,自20世纪70年代初推广玉米单交种以来,我国玉米品种出现了5次更新换代,五大领衔换代的品种分别是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和郑单958。仔细分析可发现,它们的亲本来源无不来自自330(黄C)、Mo17(Mo17Ht)、掖478(郑58)、丹340和黄早四(昌7-2)这些优质种质资源,优质种质资源正是培育“爆款”玉米大品种的基础。
“玉米种业国际竞争激烈,发掘优异种质是培育突破性品种的基础。”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王天宇说。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收集整理,先后有3万多份玉米种质资源,包括一万多份的地方农家种进入国家种质库,这些无疑是我国育种中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我国本土玉米资源具有适应性:耐涝、耐旱、早熟、结实好;蕴含着丰富的表型;具有良好的病虫害抗性;具有较高的营养和风味等品质特质,潜在价值巨大。
至于如何利用这些优质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掘、鉴定生产急需的农艺性状的优异资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以唐四平头种质资源为例,详细介绍了其改良与利用。据了解,在唐四平头基础上培育的黄早四自交系已演变出数以百计的优良自交系(统称“黄改系”),这些自交系普遍“多抗广适”,为我国玉米品种选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选择。
王天宇希望大家能够更加重视地方农家种,通过将国家种质库中的一万多个地方农家种品种DH化,构建纯系群体,挖掘新的优异基因资源。“希望可以和全国各个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努力,把国家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优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王天宇说。
当然,本土资源也存在生育期长、出籽率低、籽粒含水量高、株高、穗位高和不适宜机收等问题,特别是不适合机收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到我国玉米行业的发展。除了尽量挖掘本土资源,从国外引进高产优质的种质资源成为另一理想选择。
“从国外引进高产优质的种质资源应该多措、多方并举,能引尽引。”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李明顺认为。从美国、欧洲、CIMMTY、南美和东亚等多渠道引进优质玉米种质资源,经系统鉴定评价获得可靠信息,最终培育出适合全程机械化的品种是中国玉米育种家的最终目标。
王天宇也认为,在最近这十年甚至接下来的十年,国外引种仍然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另外,种质资源要让企业用起来,要与科研院所形成固定的互动机制,共同努力,通过种质资源推进品种更新换代,为新时期我国玉米育种与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后疫情时代的玉米产业
由于2019年玉米种植收益比大豆差很多(大豆补贴较高,玉米补贴则有大幅下降),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仇焕广预计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会下降320万亩,产量持平或略增(0.1%)但需求也会来到2.93亿吨,较2019年的2,8亿吨有所增加,供需缺口加大,预计玉米进口量会有所上升。
据悉,我国自2010年开始成为玉米净进口国,每年实际进口量在300万吨左右。当下,玉米价格受多因素影响有明显上升,市场行情较好,预计2020年新季玉米上市可能使价格回调,但仍会保持高位运行。
针对中国玉米产业存在的单产水平较低、成本高企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仇焕广建议应该减少对玉米市场的过度干预;适度增加玉米和替代品的进口,提前向国际市场释放讯号;与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
“未来玉米供需会有个较大的缺口,这对于种企是个机遇。”仇焕广说。
会上,北京种业协会理事长侯云鹏也指出了目前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品种井喷、同质化、竞争力不强和经营效益差等问题,此外,玉米种植业和相关养殖业衔接不够紧密缺乏跨界交流的平台,难以体现玉米饲料的价值性,且玉米的加工水平低,转化增值率也不高,附加值较低,整体产业链条较短,农民难以通过玉米种植来增收。
为此,会上进行了首届中国玉米产业链大会的启动发布仪式,旨在汇集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探讨、展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支撑玉米产业全面升级。据悉,会议将于10月20日-10月21日于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