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中国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将推进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生产。目前,抗虫害转基因棉花已经在中国实现产业化。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表示,转基因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也将在未来3到5年内实现产业化,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可以帮助农场动物更好地消化磷,促进其生长,而减少磷的污染。

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颁发一号文件,确定当年的工作重点。今年的一号文件在上个月底(1月31日)出台,文件明确指出将“推进转基因新产品的产业化”。这是自2004年以来,关注农业发展问题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

黄大昉告诉本网站,提出要推进转基因新产品产业化并不新颖,这是中国过去一系列政策的延续。受去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业也正在进行大调整,而转基因技术是大势所趋。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是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16个重大专项中的一个。中国政府计划发展抗虫害、抗病转基因水稻、油菜籽、玉米和大豆,相关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提高作物的产量、质量、营养价值和抗旱性。

“发展转基因作物是保护发展中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黄大昉说。

然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告诉本网站,目前中国有关转基因作物的科学评估管理能力和执法力度都较弱,这会增加相关的风险性。

绿色和平组织北京办事处农业项目负责人方立锋说,“中国现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条件还不成熟。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种植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都还不清楚,另外还有就是关于转基因水稻专利的争论。”

但是黄大昉表示:“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会因为一些质疑就停止转基因的产业化。”

“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深入研究以避免可能潜在的风险。同时,中国需要建立起自主研发体系,以便获得市场主动权。”

2009年,农业部已经分别给转基因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