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据调查,今年淮北、丘陵部分地区二化螟及苏南、沿海部分地区大螟越冬基数较高,近期将迎来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随着小麦田陆续收割,灰飞虱将集中转移至秧田,虫量会进一步上升;沿海、丘陵部分地区感病品种上出现稻瘟病发病中心。各地需加强监测,因地制宜做好防控工作。 


1  发生情况分析


1.1  一代螟虫

       

冬后全省二化螟、大螟亩平均残留活虫量为159、36头,高于去年的98、35头。二化螟冬后残留虫量高的地区主要在淮北及丘陵地区,其中淮北地区亩残留活虫量大多在500头以上,东海、灌云分别达1,107、1,580头;仪征、邗江等部分丘陵地区达200~500头,其他地区大多在50头以内。大螟在苏南、沿海部分地区亩残留活虫量较高,达40~120头,武进、如皋分别为120、116头,其他地区大多在10~20头。二化螟、大螟灯下均于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多个发蛾高峰,峰期单灯诱虫量二化螟普遍在20~140头,高的达500~1,000头,大螟普遍在10~30头,高的达50~100头,发蛾时期长,发育进程不整齐,二化螟将在秧田及移栽后一段时间水稻上产卵为害,为害时间长。


1.2  灰飞虱及病毒病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各地调查,秧田一代灰飞虱亩虫量大多在0.1万~1万头,与去年同期虫量相近,低于常年。近期随着小麦收割,秧田虫量增长快,淮北、沿海部分地区虫量较高,徐州6月7~8日普查,平均亩虫量为3.09万头,高于去年的2.53万头,大丰水育秧田达7.2万头,射阳旱育秧田达21万头,全省秧田尚未查见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病株。


1.3  两迁害虫

       

灯下见虫早,未见成虫峰。白背飞虱,全省灯下丹阳5月4日始见1头,较去年提前12天,列近年最早年份,东台、靖江、丹阳分别于5月9日、5月15日、6月1日灯下查见成虫,但未出现迁入峰,虫量远低于上年5月28日至6月4日盐都迁入峰期虫量的264头,其他地区尚未查见。褐飞虱,全省灯下东台5月7日始见1头,较去年提前16天,列近年最早年份,通州、丹阳分别于5月30日、6月1日灯下查见1 头,其他地区尚未发现。稻纵卷叶螟,宜兴、姜堰分别于3月11日、3月12日灯诱见虫,但为无效虫;东台于5月8日首次灯下见虫9头,较去年提前9天,列近年最早年份,如东、江宁分别于5月10日、5月15日灯下见虫1、2头,其他地区尚未见虫。


1.4  稻瘟病


沿海及丘陵局部地区零星查见苗瘟,射阳6月上旬普查,病田率7.2%,病株率0.9%,溧水等地感病品种近期零星查见苗瘟。


2  防治意见

       

今年我省水稻螟虫冬后残留虫量高,“两迁”害虫迁入早,灰飞虱虫量回升快,苗瘟见病早,下一阶段,随着我省南部地区入梅,气候条件还将有利于“两迁”害虫的大量迁入以及稻瘟病的发生发展,水稻生长前期病虫发生趋重。加强监测,因地制宜做好防治工作,对控制前期病虫危害、压低中后期发生基数、打牢秋粮丰收基础十分必要。


2.1  加强监测调查

       

要根据测报规范,紧扣“面广、量足、质高”要求,认真做好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工作,及时了解病虫害消长和发生程度,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强与栽培、气象等方面专家的协作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2  科学组织防控

       

秧苗期及栽插早期要根据不同类型田块、不同病虫的发生情况,抓住用药适期,以一代螟虫及灰飞虱为主,兼顾秧苗期稻瘟病、稻蓟马等病虫防控。要坚持“把准适期、达标防治、绿色防控”的原则,根据当地病虫抗性水平,选择对病虫抗性水平低、效果好的生物药剂及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螟虫可选择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等单剂或复配剂,灰飞虱可选择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等单剂或复配剂,稻瘟病可选择三环唑、稻瘟酰胺、吡唑醚菌酯等单剂或复配剂。


2.3  做好服务指导

       

要结合千村万户百企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科学用药进万家服务活动,开展科学用药、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提高群众防治的科学性。针对不同类型田块,尤其对综合种养稻田、农桑混栽区,要加大分类指导力度,确保农户适期用药、科学防治,保障家蚕、水产品生产安全,同时加大农药使用和包装废弃物回收的指导,落实防护措施,防止中毒中暑事故。要注意药剂交替使用和使用安全间隔期,重发地区要用足药量,复配药剂要保证有效成分的含量,如药后3小时内遇雨,须及时补治。


2.4  推进绿色防控

       

要加大理化诱杀、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控措施的协调应用,广泛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防效,促进农药减量增效。要积极组织和指导防治服务组织,开展水稻重大病虫专业化防治,全面提高防控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