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世界农化网『碳索』系列文章,对“双碳”背景下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产业环境,企业先进实践等话题开展专题讨论,以期从全球视野带来更广泛的观察和思考,助力中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本期内容小编聚焦于“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从双碳目标时间跟中国经济转型时间的关系,深层次含义做一些解读,分享一些自己的浅见。

 


在深层次解读中国经济转型跟双碳目标是否存在关联之前,我们再次将近两年来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最火热的两个名词“碳达峰”、“碳中和”简单解释一下。

 

碳达峰是指某一城市、区域或国家在某一时间段,其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进入一段平台期后开始逐步下降,这一历史最高值的时间就是碳达峰的时间。

 

碳中和指是指企业、城市或国家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人工技术固碳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一动态平衡过程。

 

我国确立了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实际行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也不断施行。

 

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学意义思考

 

在研究碳达峰时,我们注意到很多人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碳达峰”到达峰值后就会持续下降而不会再次回升?国家锚定了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是不是在鼓励企业在2030年前大力释放产能,排放攀上最高峰?在这里笔者个人看法如下:

 

首先我们得注意到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它是产能释放的副产物。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并无法完全脱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对资源的依赖,与之相对应的碳排放问题不仅无法避免,还存在持续增高的空间。

 

我国提出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各地也已经逐步开始采取行动。例如,上海市已在“十四五”规划中了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实现节能降碳,确保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因此,“碳达峰”并不是一个国家设立政策时间段之后,企业大力释放产能,排放攀上最高峰的问题。而是在增强经济工业化后期发展的同时,探索与完成依靠知识、技术、治理提高效率等方面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可以简单的预想,国家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目前仍然离不开对能源的依赖,在达峰之前,仍然有不小的空间会持续提升。但与此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对国家的绿色技术进步手段、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升级的缓冲。随着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的碳排放处理能力自会逐渐增强。即使碳排放量在未来几年仍会持续增长,但是当碳排放增长率,能完全受限于我国持续进步的技术手段与产业结构调整水平时,碳排放将达到峰值,且不会再增加,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而开始逐步降低。这一伴随着社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碳排放峰值时间,即是“碳达峰”的经济意义所在。

 

“碳中和”是指碳的净排放值为零,就是指碳的排放量与去除量能够达到相互抵消的程度。“碳中和”代表着各个企业部门不仅要降低自身排放,同时社会还要采取植树造林、清洁技术等方方面面的措施。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置条件,只有实现碳达峰,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达峰时间越早,实现碳中和的压力越小;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速度就越快、难度就越大(张志强,2021)。

 

因此,“碳达峰”时间的设立实际上是设立了一个我国“经济转型与绿色转型”的时间点。以此摆脱对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的依赖,摆脱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开启经济的良性高质量发展,为“碳中和”的实现做准备。

 

另一方面,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世界能源格局,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发展以从化石能源为主向以非化石能源过渡,尤其是打破对于“石油—美元”格局的依赖,保障我国的经济与能源安全,国际政治意义重大。同时也会将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以及新兴服务业等我国强势产业拉回主赛道,创造就业机会、重塑技术优势与国际标准。

 

 (文章资料参考:光明日报)

上一期: 碳索第1期 | 碳中和路上,农化企业在如何行动?

下一期: 探索第3期 |农化企业的绿色发展转型与措施


如果您对双碳的实践探索感兴趣,欢迎添加小编微信进一步交流。


廖旺企业微信.jpg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