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项目正由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特别是江苏响水‘3·21’事故发生后,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产业转移承接地区事故呈上升趋势。”


2月15日,应急管理部危化监管一司司长孙广宇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从2010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目前化工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40%以上。化工生产过程复杂,反应条件苛刻,涉及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安全风险高,一旦管控不到位,发生事故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冲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湖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我国共有化工生产企业9.6万家,其中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2.3万多处,连同存储、运输、销售等相关衍生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总计有20余万家。因其特殊性,对于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和文件。“在危化品的监管方面,我国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是其产业链条比较长,涉及的环节较多,我们担心的是在项目转移过程中,出现层层放松,留下安全隐患”。


“从沿海省份向外转移符合规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官网显示,目前世界上有500万至800万种化学品,经常使用的约有10万种。在种类繁多的化学品中,凡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就称为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等8类,常见品种有氰化钠、氰化钾、液氯、汽油、丙酮、苯、二甲苯、乙醇、一氧化碳等。


从企业分布的格局看,近年来,江苏、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化工企业数量减速明显。2019年4月,媒体报道称,截至2017年,江苏省化工产业收入为两万多亿元,全国排名第二。从2017年2月开始,江苏省开展全省化工企业“四个一批”(即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和重组一批)专项行动,提出2017年~2018年关停2077家化工企业;到2020年,完成转移272家、升级4327家、重组696家化工企业。江苏省压减的目标是,2017年江苏全省共有化工企业逾5000家,到2020年底,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数量或减少到2000家。到2022年,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数量不超过1000家。


山东有“化工第一大省”之称。2019年3月,齐鲁网称,山东有危化品生产企业2109家,数量居全国第一,85%为中小型企业。16个地级市均有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每天有6万多危化品运输车辆在省内道路行驶。2021年2月2日,在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时任山东省省长李干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五年来,山东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企业2000多家。


随着东部沿海省份化工企业的减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增长趋势。孙广宇表示,应急管理部开展了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安全风险专题调研。调研发现,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转移项目的主要省份中,2019年以来新增转移项目632个。


信达证券研究总监张燕生曾就职于中国化工集团,在化工领域有十多年从业经验。张燕生对媒体表示,从最合理的逻辑来讲,化工行业应该布局在江河的下游、布局在河边,不管是国内还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都是这样做的。这不是让化工企业直排废水,而是处理过的达标废水,最好的方法还是往海里排,大自然的环境容量非常大,并不会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而中国的特殊情况是人口的分布,出海口在东边,人口密集区也在东部地区。如果把工业放在东部地区,确实对环境的承受能力压力较大。让化工企业从沿江地区退出,看似“矫枉过正”,但背后也有一定理性考量。


李湖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全球视角看,包括危化项目在内的制造业发展趋势都有一个从先发展地区向后发展地区转移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10年左右,大量危化项目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我国承接了相当大的部分。危化项目对水资源有一定要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充沛,同时又有资金和人才优势,所以这些项目首先就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起来。“现在,东部地区的安全和环保监管压力越来越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这类有一定危险性和污染性的项目,开始寻求转型或迁移,一些中西部地区或东北地区为寻求发展,开始承接这类产业。这也符合产业发展和转移的普遍规律”。


2021年,西安首家危险化学品数字经济产业园——璟晟数字经济产业园开业。园区第一批计划接收入驻企业500家,主要以无仓储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为主。该产业园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危化品项目都是生产型企业,这类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在东部沿海城市受到环保要求提高、土地价格高涨、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因素影响,很难留在本地。在这种背景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多方面政策相对宽松,比如有的工业园区会对这类企业免一定年限的租金,税收也有一定优惠等,吸引着这类企业落户。


安徽省安庆高新区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也是安徽省内最大的专业化工园区,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安庆高新区安监局一位安监主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安庆市吸引了不少外地企业家前来投资落户。“部分来自江浙沪的化工企业家因看好安庆发展前景,也前来落户”。


他称,安庆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时,实行项目安全准入和联合协商审查机制,将高风险、工艺设备落后、产业不符、投资人有安全生产劣迹的纳入负面清单,禁止入园。


应急管理部危化监管一司司长孙广宇提醒,按照危险化学品项目2至3年的建设周期,今年预计有470多个项目集中投产,如果风险管控不到位,很可能进入事故的多发易发期。“转移项目中高危工艺占比大、部分项目本质安全水平低,而承接地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够”。


警惕项目转移成“事故转移”


江苏响水“3·21”事故发生后,危险化学品项目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快,孙广宇在发布会上介绍。


2019年3月21日14时48分许,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化工园区内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化学储罐发生爆炸事故,并波及周边16家企业。事故共造成78人死亡、76人重伤,640人住院治疗,直接经济损失19.86亿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天嘉宜公司旧固废库内长期违法贮存的硝化废料,持续积热升温导致自燃,进而引发硝化废料爆炸。2019年4月4日,盐城市决定彻底关闭响水化工园区。


image.png

2019年3月21日,江苏盐城响水县陈家港镇化工园区发生爆炸事故。2019年4月4日,盐城市决定彻底关闭响水化工园区。图/中新


该事故发生后,多个沿海省份开展化工产业安全整治行动。孙广宇介绍,经各方共同努力,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2021年,全国共发生化工事故122起、死亡150人,同比减少22起、28人,分别下降15.3%和15.7%,比2019年减少42起、124人,分别下降25.6%和45.3%。较大事故起数首次降至个位数,已连续30多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创造了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长间隔期。


不过,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风险。2022年1月5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发布的《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方案》指出,危险化学品涉及行业领域广、链条长,安全风险大、治理任务重。化工产业转移安全风险在一些地区加速集聚,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导致事故多发,近一年全国发生的12起化工较大事故中有7起发生在异地转移企业。


《中国应急管理报》发表《严防化工产业转移成“事故转移”》一文称,产业转移承接地必须擦亮眼、把好关,从源头上扎好“篱笆”,防范产业转移变为“事故转移”。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产业转移审核机制。一方面,承接地要对转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全面审核,通过专家评审、风险评估等方式谨慎辨识,防止将其他地区已淘汰的“弃子”当成“香饽饽”;另一方面,转出地相关部门也要摒弃“丢包袱”心态,对转出企业实施跟踪监管,可采取公示、发提示函等方式,提醒相关地区提高警惕,防止一些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产业转移诊断机制。


除了事前审核,相关数据显示,多起化工企业的伤亡事故发生在应急处置环节,与员工素质有关。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高级专家齐玉纯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通过调研发现,在化工行业、工贸行业中涉及的中毒事故,多次出现3人(以上)死亡情况,多是有1人中毒,其他人盲目施救时,所用方法不当导致死亡。“这也说明,提高这类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此外,今年年初,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总工程师程长进,剖析了去年发生的9起化工企业事故(共死亡39人),其中发生在检修作业环节的有6起,其余3起分别涉及应急处置、装卸车等环节。


齐玉纯认为,上述统计证实,在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监管部门的检查频率也越来越密集的背景下,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已比较少见。因此,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应更加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项目的迁入地应更加重视提高从业者素质。与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相比,这些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大多相对落后,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项目转移过去后,与项目相匹配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全部转移过来。“这必然导致化工产业转移之后,从业人员的数量及整体素质、能力问题更加突出”。


2019年,应急管理部安全基础司司长裴文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据统计,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和烟花爆竹等5个行业约1800万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34%,其中只有20%左右的人员接受过正规职业技能培训,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大约10个百分点。


在2019年对一家生产氯碱乙烯的危化品企业调研时,齐玉纯看到,企业岗位人员配置面临严峻形势,聚氯乙烯事业部定员409人,实有在岗人员353人,其中16人已交离职申请,将面临缺员72人的窘境。三周后,他再到该企业,发现仅增加了2名没有化工生产经验、初中学历的女工。在岗人员方面,企业安全部门组织例行考试,1 名电石出炉工甚至直接和主考人员说,“不会答题,直接扣钱吧。”


“一些危化企业培训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还导致被培训人员产生抵触情绪。一些外部检查,只是坐到安全管理部门的办公室里查培训记录,并不知道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不了解从业人员是否真正具备应有的素质与技能。”他建议,各地在产业转移专项整治工作中,不但要做好转移项目安全设计诊断,还要重视企业转移中面临的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的问题。


“化工企业大多数是连续生产,工作强度大,很多企业的员工普遍没有双休日,加之很多人认为危化品企业风险性大,这也使得从业人员较为紧缺,文化程度偏低,有些企业的培训又流于形式,进一步导致员工素质跟不上。” 齐玉纯指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一大批安全技能“零基础”的进城务工人员成为产业工人,很多汇集到小煤矿、小矿山、小化工企业,而这些小型企业也往往是事故高发企业。


他建议,“危化项目承接地”应该从多方面提高人员素质:对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有充分认识;作为担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企业,要把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落到实处,注重实效;政府监管部门也要重视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能力不足问题,加强监管。


从全过程管控转移项目


2021年12月31日,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方案》,其中提到,化工园区存在重大安全风险:一是,尚有60个化工园区未完成评估分级,个别省份甚至仍未按要求认定公布化工园区;二是,一些化工园区功能定位不清,缺少主导产业,企业无序聚集成园、因企设园;功能分区不合理,部分园区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的还有居民区;三是,园区一体化管理水平不高,多数园区没有实施封闭化管理,专用停车场、信息化平台、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消防救援力量薄弱;四是,不少化工园区没有安全管理机构,园区专业监管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与监管任务不相匹配。


为有效防范化解危险化学品企业产业转移安全风险,多省份已制定相关方案。


2021年12月15日,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发布《安徽省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项目和化工园区安全风险防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称,明确整治对象为全省2016年以来跨省转入的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化工项目(含已建成和在建的,以下简称转移项目)等。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前,转移项目、老旧化工项目安全设计诊断完成率达到100%。此外,山西、四川、黑龙江等省份,也明确将2016年以来异地转入的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化工项目作为整治对象。


孙广宇介绍,应急管理部在承接转移项目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1个省份,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把好安全关:一是管住增量。推动承接化工园区制定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准入条件,加快建立完善项目准入管理制度,严把增量准入门槛,确保项目“优生”。二是治理存量。部署省级层面统筹,实施承接地现有项目安全设计诊断,逐一评估精细化工企业整治任务“四个清零”情况,优胜劣汰,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三是提升园区。加快推进承接地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复核和“一园一策”整治提升,确保今年底前化工园区全部达到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等级。


他表示,目前,应急管理部筛选确定了50个重点县(园区)进行重点攻坚,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全面展开、深入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专项整治任务。


李湖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承接这类危化项目的地区和工业园区,要从提升安全能力和降低转移项目安全风险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一个地区的安全能力包括安全监管、专业服务、合格劳动力、应急救援等能力,要与产业风险水平相适应。


而转移项目的安全风险降低,应从全过程加强对这类项目的安全风险管控。首先,在招商引资时,就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项目做好考察,按要求开展项目安全评价,应急管理等部门要对项目做好审批把关;项目落地后,在选址、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法规标准规范要求,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在生产过程中,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做好日常监管和员工安全培训等工作;在存储、运输、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置等环节也要严格把好安全关;确保项目转移后的安全风险能够有效降低。


2021ARdownloa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