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收获的粮食都去哪儿了?


“中原粮仓”河南是怎样储存小麦的?


“亚洲第一大单体粮库”到底有多大?


“北粮南运”又是什么?


大豆会怎样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亚洲最大的单体粮库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一直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作为中央储备粮库,在守护“大国粮仓”这件事上,中储粮有着十足的底气。


中储粮大连直属库,也是中储粮系统最大单体粮库,总面积有62万平方米,有87个足球场那么大,总仓容有128万吨,如果按照每人每天消耗一斤粮食计算,大连库的粮食库存,可以供全国人民吃两天。


现代化粮库当然不能只靠面积大,大连直属库还有高科技护航,智能化运营中心,相当于整个粮库的中央处理器。


智能化粮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智能出入库“一卡通”系统、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和数量监测系统。只要粮食进入仓内,仓内的粮情监测系统就会自动的监测粮温、仓温、外温等粮情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就会立刻发送预警,粮食保管员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粮情。通过摄像头,一粒小小的玉米可以放大到一只手掌这么大。


目前,这套智能化粮库系统已经覆盖了中储粮的900多家直属库和分库,用8万多个高清摄像头和432万个粮情传感器,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粮食仓储物联网,在北京的中储粮集团总部,可以无死角查看遍布全国的,数万个粮仓储粮情况。


“中原粮仓”河南


面条、饺子、馒头、小笼包……,这些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都离不开小麦,也离不开河南。


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以上的小麦,我们一起看看“中原粮仓”如何储存优质小麦、如何帮助农民、卖“明白粮、放心粮”。


大家现在看到的金灿灿的,一大片全都是小麦,它可不是薄薄的一层,而是足足有6米高,这一整仓的粮食数量有6000多吨。


相比其他粮食品种,小麦有后熟期长、耐高温、吸湿性强、储存稳定等特点。一般情况下,小麦在我们中央储备粮库储存3-5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品质变化。


开封直属库每年都会按照,中央储备粮的轮换计划,将接近或者已经达到储存期限的粮食轮换出库,再将符合标准的粮食入库,这样新旧交替,才能保证仓内的粮食常储常新。


大豆王国


仓禀实,天下安。我国每年会进口1亿多吨大豆,这些大豆最终都去了哪儿?又会怎样出现在人民餐桌上?


中储粮油脂公司成都基地的“大豆王国”,一排排高大齐整的大圆筒,叫做浅圆仓,而这里面储存的就是大豆。每个浅圆仓能储存1万吨粮食,像这样的浅圆仓,在成都基地一共有24个,还有35个正在建设中。


在20多米高的浅圆仓内,可以看到储藏的大豆,表面是非常的干燥,进入大豆仓之后,能闻到大豆的清香味。


能达到这样的粮食储存标准,当然离不开浅圆仓内科学的设计。每个浅圆仓内都布设了360个传感器和有着葫芦娃“千里眼”般的监控摄像头,粮食颗粒清晰可见,还能随时感知粮食的温度变化。


储存的大豆会被加工成两种产品,一种是用作动物饲料的豆粕,另一种就是家里吃的食用油。大豆压榨过程中产生的豆粕是家禽和猪猪的完美食谱,最终它将转化成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丰富我们的一日三餐。


2020年初疫情爆发时,中储粮冲锋在前,勇当复工复产先锋生产线全线启动,仅油脂公司成都基地就供应豆粕2000余吨,打破了市场上“一粕难求”的局面,也许你的餐桌,就有“大国粮仓”的守护。


北粮南运


粮食从田间地头到粮仓、加工厂、再到超市,直到被端上餐桌,会经过多个环。这一路离不开发达的物流网络,这张粮食物流网由水路、公路、铁路共同构成。


“北粮南运”就是将东北产粮区的粮食运往东南沿海地区。现在东北的粳稻正是丰收时节,收获的稻谷通过公路、铁路,被送到盘锦或营口的港口,再通过海路一路向南,大概一周左右就能抵达新沙港。之后再辐射到周边的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江西、湖南等地区,把香喷喷的东北大米送到人民餐桌上。


这些纵横交错的连廊就是自动化的散粮输送通道,依靠这些机械化设施新沙港每天的卸船量可以达到2万吨。一条6万吨的粮船如果只靠人工搬运可能十几周才能卸完,而通过这条从港区到粮库的输送设备3-4天就可以完成接卸,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


绿色储粮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每年收获的粮食都去了哪里?14亿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端牢?


中央储备粮北京顺义直属库占地250多亩,按照每人每天消耗1斤粮食计算,顺义库的粮食足够供北京市2000多万常住人口吃整整一个月。


作为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中央储备粮库,顺义直属库一直保障着首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


为了在储存期间减少粮食损耗,最大程度保持粮食品质,中储粮研发应用了多种储粮技术,其中北京分公司参与研发的内环流控温技术就已经在北方储粮区广泛应用。


简单讲,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就是冬季通过开窗通风,利用北方零下的低温环境为粮堆降温、蓄冷,等到了夏季,当仓外温度升高时,利用环流管道,把粮堆内部的冷气释放出来,不断吹拂粮面。


让粮仓全年的平均粮温控制在20度以下,这就相当于让粮食成为了自己的“绿色空调”,既能大大延缓粮食品质变化,还非常节能环保。

在“鱼米之乡”江西,看粮仓如何化身“氮气包装袋”,实现绿色杀虫、环保储粮。


中央储备粮横峰直属库,为了防止害虫滋生、保持粮食品质,中储粮集团研发应用了多种绿色储粮技术。其中就有能把害虫活活“憋死”的氮气气调技术。


氮气,在空气中占比78%,是一种惰性气体,虽然听起来陌生,但用途却很广。大家常吃的薯条薯片,鼓鼓的袋子里其实就填充着食品级氮气,粮食保管中应用的氮气气调技术,其实就是把粮仓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薯片包装袋。


利用这套制氮设备,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分离,获取高浓度的氮气,然后通过预埋的管道,将氮气输送到密闭的粮堆中,形成近似真空的缺氧状态。当氮气浓度达到98%时,就能有效防治和杀灭储粮害虫,延缓粮食劣变,从而保持粮食品质。


氮气气调技术是中储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粮技术,减少了储粮对化学药剂的依赖,而且环保无污染,是妥妥的绿色储粮科技。


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中储粮在全国布局有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粮仓里的中国》所提及的直属库只是其中一部分。作为大国粮仓的守护者,储粮人一直一直在默默奉献,为端牢中国人饭碗不懈努力!

来源:中华粮网整理自中储粮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