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中文通用名称:杀线虫芽孢杆菌B16粉剂

      

英文通用名称:Bacillus nematocida B16

       

产品有效成分:杀线虫芽孢杆菌,隶属于细菌界、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杀线虫芽孢杆菌(Bacillus nematocida)、B16菌株。能在4~50℃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37℃,生长pH值范围6.0~8.5,最适生长pH值7.0~8.0。B. nematocida B16为革兰氏阳性菌,好氧,细胞杆状,长2.0~3.5μm,宽0.8~1.2 μm。在LB培养基上37℃培养3 d,菌落圆形,直径1.0~2.0 mm,表面粗糙无光泽,类似细小粉末状,菌苔白色;胞内可见少数内生孢子或释放到胞外的芽孢,5 d后菌体几乎全生成芽孢。该菌显著的甲基萘醌是MK-7。主要的细胞脂肪酸成分为anteiso-C15:0(48.67%),iso-C15:0(13.45%),C16:0(9.06%)和anteiso-C17:0(8.29%)。用通用引物27F和1541RPCR扩增该菌株基因组,其16SrDNA序列在GenBank中的序列号为AY820954。

       

理化性质:外观为深黄色固体粉末,松密度0.324 g/mL,实密度0.447 g/mL,不溶于水,接触强酸、强碱5 h以上可以使菌体失活,对包装材料不具有腐蚀性。

       

毒性评价:5亿CFU/g杀线虫芽孢杆菌粉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雌性大鼠>5,000 mg/kg,微毒;急性经皮毒性为雌雄大鼠>5,000 mg/kg,微毒,对兔眼无刺激性,对兔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的致命性为未见皮肤变态反应;急性吸入为雌雄大鼠>(5,053±167)mg/m3,微毒。

       

健康危害:对皮肤无刺激作用;无致畸性、无致癌性、无致突性。

       

环境危害:为微毒的微生物农药,对环境无危害;对鹌鹑的LD50>5×108单位/kg体重;对斑马鱼的LD50(30 d)>1×1016单位/mL;对大型溞的ED50(21 d)>1×106单位/mL。

       

燃爆危害:遇明火不可燃。

       

作用机制及应用:杀线虫芽孢杆菌B16粉剂主要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寄生线虫病。其作用原理是B. nematocida B16菌株可以产生7种诱吸线虫的信号物质(苯甲醛、苯甲酸苄酯、苯乙酮、2-庚酮、吲哚、萘和2,5-二甲基茴香醚)吸引线虫靠近菌体细胞,进而分泌胞外丝氨酸蛋白酶(Bace16)和中性蛋白酶(Bae16)杀死线虫;这两种毒性蛋白酶对线虫肠道的作用是导致线虫的死亡主要原因;B16菌株中的QS系统参与毒性蛋白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并与吸引线虫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途径密切相关。经室内活性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亿CFU/g杀线虫芽孢杆菌粉剂在试验剂量为2,500、5,000、10,000g/667 m2时,对供试番茄植株安全。1年8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作物移栽时穴施1次,药后30 d的防效为55.22%~64.47%,药后45 d的防效为61.86%~77.34%,药后60 d的防效为57.6%~75.52%,药后116 d的防效为56.99%~74.19%,药后142 d的防效为61.34%~82.92%,防效与对照药剂(10%噻唑膦颗粒剂)相当。2020年在山东、四川两地大田示范显示,药后30 d的防效为83.46%~89.09%,药后60 d的防效为79.07%~86.78%,药后80 d的防效为78.1%~85.2%;推荐用量2,000~2,500 g/667 m2。在用药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未见药害发生。对捕食天敌、寄生天敌无影响。

       

产品登记情况:PD20211362  杀线虫芽孢杆菌B16粉剂(5亿CFU/g)

       

登记证持有人: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