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啶胺(Fluazinam),是日本石原公司于1988年开发的二甲基苯胺类杀菌、杀螨剂。作为解偶联剂,能破坏氧化磷酸化,抑制孢子萌发、菌丝突破、生长和孢子形成,从而达到抑制病菌感染的目的,对鞭毛菌类低等真菌、半知菌类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和柑橘螨类有着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氟啶胺具有渗透力强、持效期长、活性高、抗性小四大特点,防治病害起效快。目前主要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和大白菜根肿病三大领域。在防治红蜘蛛、锈壁虱、炭疽病、灰霉病、根腐病、树脂病、霜霉病及褐斑病等多种病虫害方面,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氟啶胺的应用优势主要在于,首先,其作用机理独特,与现有药剂无交互抗性。作为目前唯一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通过作用于ATP合成酶,在呼吸链的尾端解除氧化与磷酸化的关联,能最大程度消耗电子传递积累的电化学势能,杀菌速度与活性优异,触杀效果突出。其次,氟啶胺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的效果。不仅在田间试验结果中保护效果突出,在病害发生后期仍有一定治疗效果,在病菌各个生长阶段均发挥药效,持效期长达10~14天,已被列为救灾性药剂。
当前氟啶胺杀菌剂在农业农村部登记的证件共97个,其中单剂75个(含原药),混配剂22个,剂型以悬浮剂为主,少数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
当前市场上较为热门的混配剂主要有烯酰·氟啶胺、异菌·氟啶胺、霜霉·氟啶胺、吡唑醚菌酯·氟啶胺和氟啶胺·精甲霜灵。在病情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建议将氟啶胺和烯酰吗啉等内吸性较强的杀菌剂混用,杀菌效果会更保险。由于氟啶胺不仅可用于叶片喷雾,在土壤中也有较好的稳定性,故可通过灌根、滴灌或药液混土的方式,使有效成分依然保持杀菌高活性,且半衰期较长。通过采取土壤处理的方式,氟啶胺对根肿病、菌核病及马铃薯块茎腐烂病也会有非常理想的防治作用。
氟啶胺杀菌剂混剂登记情况
在杀螨方面,氟啶胺的防治机理在于阻断螨类的能量合成,对红蜘蛛的成虫和卵均有防效。在美国、中国台湾等地作为杀螨剂正式登记,用于柑橘、苹果等果树红蜘蛛的防治。药剂渗透性和触杀效果较强,无内吸传导作用,红蜘蛛抗性较低。
目前在中国,氟啶胺有13个产品登记可用于防治杀螨。其中单剂10个,混配剂3个。复配制剂主要有50%氟啶胺·乙螨唑、550克/升阿维菌素·氟啶胺、41%氟啶胺·联苯肼酯。剂型以悬浮剂为主。在日常施用中,采取氟啶胺防治辣椒红蜘蛛时,应在害螨发生始盛期和幼虫低龄期施药,重点喷施叶片背部,低于20℃气温效果大打折扣。如在红蜘蛛成虫期使用,和阿维菌素混用效果更好。
氟啶胺杀螨剂登记情况
在应用氟啶胺时,最大问题是要减少药害风险。故需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超过30℃高温时不能施药。其次,因其渗透性很好,不能与乳油复配,否则会出现叶片畸形和卷缩。同时,对瓜类、十字花科蔬菜应禁止喷雾,在作物苗期慎用,对葡萄不同品种应先试验后推广,尤其是夏黑、红提等品种应在花前或套袋后使用。此外,因部分人群对此过敏,塑料设施内不要施药。还应避免其与有机磷或有机硅混用,以防药液变色、出现絮状沉淀而降低药效。
由于氟啶胺在强碱环境下易被氧化且结构式不稳定,和很多药剂混用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市面上很多氟啶胺药剂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需要仔细分辨。尽管如此,氟啶胺作为既杀菌又杀螨的特色化合物,是跨界防治的好手,其未来前景依然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