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噻虫嗪需求稳定价格合理回调
- 过度重复建设无益后续发展,但残酷内卷是否也能逼迫创新突破
- 理性看待印度但我国农药企业也呼吁政策的善意倾斜
近期,噻虫嗪、噻虫胺价格出现反弹,其中噻虫嗪市场价格从今年4月历史最低点的6万元回调至如今的6.6万元,大厂集中停止报价,业内判断有重新站上7万元的趋势。
进一步拆分,噻虫嗪两大关键中间体,噁二嗪工厂报价4万元,成交3.5万(接近历史最低价), CCMT 工厂报价3.5万(突破曾于2015年到达过的历史最低价),这两个n-1中间体都已触底,当前涨价应属于底部回调。
据不完全统计,噻虫嗪以及关键中间体产能如下,中国噻虫嗪建成产能将近30000吨,今年整体开工率应该接近50%,印度建成产能 10500吨左右,今年Deccan开工率60%(主要定制生产),其他印度企业整体开工率较低。
噻虫嗪产业链特点是中间体产能相对集中,CCMT和噁二嗪都主要来自中国3-4家头部企业,而且印度的这两大中间体也基本由中国供应。
据印度读者调研反馈,2022-2023年,12个月内印度共进口CCMT和噁二嗪各8600吨,进口量都比较稳定,不论来源国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最终生产国基本都是中国。根据调研,印度噻虫嗪折原药Deccan出口近4000吨,其他企业4300吨,另外有1000吨用于印度国内市场,印度整体产量在10000吨左右。中国噻虫嗪出口量折百预计在8000-10000吨,另外中国本土需求2000吨上下。综上,全球噻虫嗪年需求量大约20000-25000吨且长期稳定(巴西是当前噻虫嗪最大的市场,一旦禁用基本预告这个产品的末路)。
虽然大多数中间体印度采购自中国,但是据读者反馈印度的采购价格甚至要低于我国市场价格,印度噻虫嗪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不弱于我国,究其原因:
1. 是我们出口商将退税让利给了客户,比如国内3万元的价格,印度拿货价可能是2.7万;
2. 是因为我国整体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普遍存在,随着市场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据AgroPages初步统计,2019年至今我国有 300多个农药产品存在投资建设的申报,到今年,越来越多的产品可能达到了建成投产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又一轮产能过剩,叠加全球经济下行周期以及西方主导的产业链″重构″,我国企业面临的压力剧增。行业呼吁详细考察理性规划,尽量避免过度的重复建设,另外也呼吁一定的政策调整来协助农化行业度过难关。当然,也许残酷内卷也会加速中国农药的技术创新,化合物创制以及产业重构。
如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本文作者: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