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日前,西南大学成功研发了国内首个抗雨水冲刷、响应酸雨的纳米免疫诱抗剂。该药剂由植物保护学院的孙现超教授团队和软物质材料化学与功能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黄进教授团队合作研发。


植物病毒被称为″植物癌症″,而植物免疫诱导剂作为一种新型植物病毒防治策略,能够增强植物自身免疫能力,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农作物病害发生率,提高产量。然而,目前大部分植物免疫诱抗剂存在药效期短、稳定性差以及不耐雨水冲刷等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它们在植物病毒防治中的应用。


image.png

西南大学研发的西南大学研发抗酸雨免疫诱抗剂(受访单位供图)


在中国南方,气候条件多变,包括多雨季和酸雨,严重影响了农药的田间病害防治效率。多雨季造成大量农药流失,使得农药有效利用率低于10%。而酸雨则降低了农药的有效性,同时削弱了植物的天然防御机制,使其更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针对中国南方特殊的气候条件,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提高农药对植物病毒的防治效率。孙现超教授解释,本次研发的抗雨水冲刷、响应酸雨的纳米免疫诱抗剂能够成功解决这一问题。


据了解,该药剂采用高长径比的纤维素纳米晶(CNC)作为药物载体,其特殊的长棒状结构赋予了药剂超强的叶片附着力与抗雨水冲刷能力。通过将CNC表面醛基化(CNC-CHO),并通过希夫碱反应接枝植物免疫诱抗剂枝氨基寡糖(AMO),制得纳米免疫诱抗剂(CNC-AMO)。该药剂具有希夫碱键的灵敏pH值响应性,使得它能够在酸雨环境下控制AMO的释放,最终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实现高效抗病毒作用。


″简单来说,就像铆钉打入墙内,不容易脱落。″孙现超教授解释,其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氨基寡糖连接到纤维素纳米晶表面,纤维素纳米晶因为比较细小,更容易进入植物,就像铆钉打入墙内,其上面接枝氨基寡糖,就更耐雨水冲刷。


image.png

团队正在研发(受访单位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发还规避了农药残留这一问题。孙现超教授解释,由于酸雨会促使农药脱离纤维素纳米晶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会完全脱落,叶片表面仅剩纤维素纳米晶,而纤维素为植物来源,″接下来,团队会进行小规模生产,并进行田间推广试验。″孙现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