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作为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发改环资〔2023〕1529号,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部委文件的形式对国家层面产品碳足迹管理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工作举措,并明确了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等。


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将发挥哪些重要作用?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来说,有什么重要影响?


为国家层面体系建设贡献石化力量

——石科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石油学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吴 昊


问:新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准确的碳排放数据统计与核算是低碳发展的基础。产品碳足迹是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涉及原材料获取、运输、加工、使用等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在全球层面,很多国家已经启动并推广了以碳足迹核算、碳标签认证促进低碳转型的实践,同时,碳足迹正在演变成一种不可抗拒的贸易壁垒。在国家层面,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对碳足迹一直比较重视,国家及相关部委发布的″双碳″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碳足迹等内容。在行业和企业层面,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也开始关注自己的产品是否低碳。但是,我国还没有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同时也缺乏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


开展碳足迹核算和评价,将为我国碳排放量的计量、核算、预测和监管提供依据和支撑,对于加强各产业链协同降碳、加快提高我国产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促进绿色低碳消费,进一步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问:目前,我国能源企业的产品碳足迹管理总体情况如何?在体系建设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答:目前国内能源企业的产品碳足迹管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深度较浅,应用较少。


一是缺少统一的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企业组织层面的碳排放核算已基本具备统一的方法,但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方面,核算方法缺失严重。虽然部分企业和机构建立了自己的核算方法,但缺乏统一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二是数据精确性较差。产品碳足迹涉及产品产业链的各个阶段,企业很难获取反映产品整个链条上的生产实际数据。目前企业更多地依赖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及文献数据,而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是对碳足迹、碳标签的意识不强且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随着大家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产品也更受欢迎,但也有很多企业和消费者对碳标签产品的认知不足,不利于推动碳标签的发展,碳标签的普及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是我国目前缺少本土化的重点产品碳足迹数据库。面对国外各种各样的绿色贸易壁垒,碳足迹已经成为企业出海的必备选项。为有效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我国急需建立一个本土化的重点产品碳足迹数据库。近年来,石科院为解决石化行业本土化碳足迹数据库的问题,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VISPRO软件,建立了国内100多种生产流程,计算了上百种石化产品的碳足迹,并对每种产品的碳足迹范围、平均值进行了计算,形成了独特的碳足迹数据库。


问:中国石化在碳足迹管理及体系建设方面有何成果?下一步工作将如何开展?


答:在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保管理部的统一部署下,中国石化2014年已经开始进行碳足迹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碳足迹管理方面走在了前列。一是通过深入研究与组织交流,结合石油石化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标准;二是开发了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大量的碳排放核算与石化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工作;三是初步建立了基于实际生产数据的石化产品本土化的碳足迹数据库;四是正在建设产品碳足迹核算信息系统。


下一步,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石油石化产品碳足迹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制定石油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建设覆盖所有中国石化产品的碳足迹核算信息系统,不断丰富石油石化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管控,提高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碳足迹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加大碳足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贡献石化力量。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内容摘要


● 总体要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拓展和丰富应用场景。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工作原则


①系统推进,急用先行


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产品为重点,按照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持续完善的原则,稳步有序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②创新驱动,技术融合


把创新放在提高碳足迹管理水平的关键位置,强化碳足迹核算和数据库构建相关技术方法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相关法规制度和管理机制,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企业按照自愿原则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相关工作。


④以我为主,开放合作


科学制定有关法规政策标准,以我为主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标准制修订和国际计量比对,加强产品碳足迹相关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国际互认。


●重点任务


①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确定拟优先制定核算规则标准的重点产品,组织有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行业部门发布重点规则标准采信清单,为企业、机构提供统一规范的规则标准。


②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


在确保方法统一和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上,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依法合规发布细分领域背景数据库,支持国际碳足迹数据库据实更新相关背景数据。


③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国家层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明确适用范围、标识式样、认证流程、管理要求等。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


④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


充分发挥碳足迹管理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帮助企业查找生产和流通中的薄弱环节,支持企业开展工艺流程改造,充分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适时将碳足迹管理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


⑤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


加强国际碳足迹方法学研究,充分发挥双多边对话机制作用,加强与国际相关方的沟通对接,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标准规则的制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衔接互认。


把握机遇 规范管理有序落实国家部署


石化行业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评价过程


2023年1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方案。作为″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央政府层面针对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的首次专项部署,该《意见》对规范有序开展我国碳足迹管理工作、有效应对欧美涉碳贸易壁垒冲击、加快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制具有政策鼓励、企业自愿、研究与标准交叉并行的特点。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这是″碳足迹″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层面的文件中。随后,2021年11月15日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22年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2年3月28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等,均对产品碳足迹作出要求。一方面,碳足迹评价已成为我国政府官方政策要求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我国碳足迹评价在管理体制、核算规则、评价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尚未成熟,因此上述政策文件多要求健全碳足迹标准、加强碳足迹研究、鼓励公布碳足迹数据。


碳足迹贯穿全产业环节,对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有重要影响,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决不是靠印发政府文件就可以顺利推进的。此次《意见》的出台对碳足迹管理既是巨大机遇又存在一定挑战,尤其在核算规则、方法、技术等大量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全行业的无序参与可能会把碳足迹管理推向粗制滥造的尴尬境地。顶层设计的战略部署需要执行层面的战术落实,如何落实文件内容是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成功建立涉及经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一步将社会所有产品碳足迹计算准确是不现实的。第一阶段应建立工厂到工厂(B2B)模式下的评价体系,同时搭建行业投入原料与产出产品碳足迹间的关联性和灵敏度关系;第二阶段建立重点行业级产品产业链的体系模型,并依据上下游原料和产品间的灵敏度关系构建行业平均碳足迹数据库,同时将碳足迹数据纳入产品标准指标和各级统计部门的统计指标。


二是简化话语体系,构建权威、简洁、适用的碳足迹核算规则。区分碳足迹核算研究与商业认证,将成熟的研究成果逐步在商业认证领域进行推广。从官方层面提出该领域开展商业认证的门槛要求,减少名目繁多的无用、低效标准,避免其扰乱视听。核算规则的权威性体现在科学性之中;简洁则是在研究相关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上,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方法的简化;适用是标准和方法可切实指导从业人员如何使用,杜绝为做标准而做标准、为名义而做标准。


三是规范碳足迹核算相关规则标准制定的管理。目前,碳足迹国际标准的原则性很强,需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具体的核算规则,这些规则的制定都要在大量实践案例基础上,才能提炼形成规范统一的方法。但在碳足迹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存在一些企业并未开展过此项业务而单纯制定标准、挤占标准立项通道的情况,设定了很多难以实施的条款和限制约束很大的方法,起不到以标准和规范指导帮助从业者开展碳足迹评价的作用。因此,在碳足迹标准立项中应加大对具有实际业绩单位的支持力度。


四是规范碳足迹领域的科研立项。要杜绝只注重项目立项、申报、投标等前端机会的争取,轻视过程执行、结果兑现和效果检验的审核检查。科学管理科研项目的立项,杜绝重复立项、顶替立项、抄袭立项等行为,给有科研想法的首创者足够时间完成科研工作,在首创思路项目未完结期间,对相似、相近甚至相同技术路线的立项严格把关。


五是提高从业门槛、合理控制行业规模、净化行业氛围。碳足迹作为一种以核算、计算、测算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活动,本身不会带来较大的物质产出和经济产值,甚至会对高碳行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坚持碳足迹核算服务的微利性和公益性,防止其成为实体经济的负担,不宜追求过高的商业经营目标,适度控制从业人员规模,让技术人员安心踏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