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性质
环丙虫酰胺,又称环溴虫酰胺,英文名cyclaniliprole。IUPAC名称:2′,3-二溴-4′-氯-1-(3-氯-2-吡啶基)-6′-{[(1RS)-1-环丙基乙基]氨基甲酰基}-1H-吡唑-5-甲酰苯胺;CAS号:1031756-98-5;分子式:C21H17Br2Cl2N5O2;相对分子质量602.113。环丙虫酰胺为外消旋化合物,结构中有1个手性碳原子,2个手性异构体,两者比例为1∶1。研究结果显示,环丙虫酰胺2个手性异构体活性相当。纯品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熔点:241℃;分解温度246℃;蒸气压:1.65×10-6 Pa(20℃);Henry常数(25℃):6.6×10-3 Pa·m3·mol-1。水中溶解度(20℃,mg/L):水0.15(纯净水)、0.12(pH 5)、0.10(pH 7)、0.18(pH 9);有机溶剂中溶解度(20℃,g/L):二甲苯0.17、丙酮11、甲醇4.5、1,2-二氯乙烷4.4、正辛醇1.4、乙酸乙酯3.6。分配系数logPow为2.7(40℃),离解常数pKa(25℃)为8.6。
作用机理和应用
环丙虫酰胺是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开发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具有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结构,属于双酰胺类杀虫剂,但与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鱼尼丁受体不同,其主要作用位点为鱼尼丁受体变构体,通过与线粒体膜内鱼尼丁受体上的特定位点相结合,打开钙离子通道,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持续释放,并与肌浆中的基质蛋白结合,迅速引起靶标害虫肌肉持续收缩和萎缩,表现出抽搐、麻痹、拒食,最终导致死亡。
环丙虫酰胺应用范围广泛,防治谱广,对鳞翅目、鞘翅目、缨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害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具有较高生物活性,且不受温度影响。除了可以直接杀死靶标害虫的幼虫和成虫外,环丙虫酰胺还可抑制雌成虫产卵。
专利和国内登记情况
国内还没有该农药登记。化合物专利:PCT:WO2005077934,欧洲专利:EP1717237,美国专利:US2007129407,中国专利:CN101508692。
合成工艺
有关环丙虫酰胺的合成工艺报道较少,根据其双酰胺的结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合成,首先是1-环丙烷乙胺A,还有溴氯苯氨酸B,另外一个是N-吡啶吡唑羧酸C。
1、专利WO2009128408报道了以以2-氨基-5-氯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酰胺化、酯化,然后与1-环丙乙胺酰胺化,得到A和B部分对接的中间体,随后丙烯酯结构与水合肼关环得到羟基二氢吡唑环。该工艺路线将B与C部分的酰胺键通过原位反应得到,而不是通过羧酸酰胺对接得到,这样的效率相对较低。对得到的二氢吡唑的环进行修饰,首先与2-卤代-3-氯吡啶反应,得到N-(2-氯吡啶)二氢吡唑结构,再用邻硝基苯磺酸与二氢吡唑上羟基进行酯化,然后再溴化得到溴代二氢吡唑结构,随后再氧化,得到最终的吡唑环结构。最后对苯环进行溴化得到最终产物环丙虫酰胺。该工艺路线非常繁琐,使用了很多不适宜工业化的工艺方法,如羟基的溴化,吡唑环与苯环的对接,N-吡啶结构的合成等等,而且这些步骤的化学选择性也相对较差,得到的中间体分离也非常困难。总而言之,该工艺不适合工业化生产,仅限于实验室研究以及合成技术研究。
2、专利WO2008072743报道了分三部分合成环丙虫酰胺的工艺。A部分以环丙甲酮为原料,与盐酸羟胺反应得到肟,然后再通过Beckmann重排得到1-环丙烷乙胺。B苯环部分以2-硝基-5-氯苯甲酸为原料,通过硝基还原再溴化得到制备2-氨基-3-溴-5-氯苯甲酸。C吡唑部分是马来酸酯与3-氯吡啶肼反应,得到N-吡啶吡唑化合物,然后再用溴化物对吡唑上的羟基进行溴化,最后再进行酯水解,酰氯化,得到吡唑中间体。随后苯环中间体B与吡唑中间体C进行酰胺化,最后再与环丙烷中间体进行酰胺化,最终得到环丙虫酰胺。改路线设计相对合理,特别是吡唑环中间体的合成选择性好,整体工艺路线杂质相对也较少,该路线适合工业化生产。
环丙虫酰胺工艺路线报道相对较少,上述合成工艺第二条路线是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的原始工艺路线,也是比较适合工业化的路线,该化合物的合成难度应该是吡唑中间体的合成,虽然第二种合成工艺可以提高化学选择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异构体的杂质。第二条还是有很多可以优化改进的地方,如两个酰胺键的合成顺序的调整,吡唑环的溴化以及苯环的溴化反应也是可以进行改进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