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引爆了一波蔓延众多国家的″去美元化″浪潮。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你们的问题″(1970年代美国时任财政部长康纳利)——即使没有俄乌冲突,全球众多国家在近几年都存在强烈的内在″去美元化″需求,因为在新冠疫情大暴发期间,各国财政货币政策″大放水″,必然而来的就是收紧货币政策。
西方主要中央银行大幅度收紧货币政策通常会给众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猛涨、本币汇率大幅度贬值等一系列冲击,进而导致其整个国民经济显著下行,这就是俗话说的″老牌发达国家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韭菜″……要走出这种困境,这些受冲击国家客观上需要有非西方国家货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从而助力其突破外汇缺口禁锢。
俄乌冲突的爆发,西方阵营对俄罗斯全方位无底线的制裁狂潮,将新冠大流行后这种内在″去美元化″动机进行了强有力地推动,掀起了这波浪潮。
在西方对俄制裁措施中,冻结、没收俄罗斯国家及其公民海外资产,以及将俄罗斯逐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系统,这两项堪称″金融核制裁″的举动极大损害了国际社会对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安全性的信任,强烈刺激别国寻求以非美元货币作为国际贸易支付结算货币,建立、扩大非美元货币国际储备,以及加快建设独立于SWIFT的金融信息传输和支付清算系统,即使美国的欧洲盟国也不例外。
俄罗斯身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国家和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核大国,尚且遭受此等待遇,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又如何相信自己能够幸免?又如何不期望努力摆脱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
这种陡然膨胀的需求,又反过来大大增强了非美元货币支付结算系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运行效率,加快其发展到能够与美元支付结算体系一较短长的进程。
加之近年经历的核心货币国家一轮又一轮非常规财政货币政策,他们曾经自我标榜的一切财政货币纪律底线一次又一次遭到践踏乃至取消,国际上寻求替代体系的动机必然持续大幅度增强。
在世界经济史上,大规模金融制裁通常会催生新的金融体系;如果在实施金融制裁的霸权国家之外存在经济、金融实力与金融基础设施发展已达相当水平的国家,这种替代进程还会加快。
尽管目前″去美元化″浪潮声势已经不小,但任何事物都不会是直线发展的,″去美元化″也不例外。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去年10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呈现一系列新进展、新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更加活跃。
报告显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截至2022年年末,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2984亿美元,占比2.69%,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SDR时提升1.62个百分点,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位。据不完全统计,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尽管″去美元化″浪潮最终目标是替代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局面,但这个进程注定充满艰难,新兴国际货币需要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对美欧西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贸易顺差,才能保持市场对这种新兴国际货币的信心;为此,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美元储备又是必然的,这就是″去美元化″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