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树溃疡病是由柑橘黄单胞菌柑橘亚种的致病变种引起,属革兰氏阴性细菌。柑橘树溃疡病的发生特点主要是传播迅速,传播途径多样,危害程度重。柑橘树溃疡病菌主要针对有气孔的绿色组织进行侵染,不仅能为害叶片,对果实、枝条以及萼片等地上部分均有侵染。该病菌对柑橘的侵染具有选择性,当温湿度条件适宜,大部分只对柑橘组织的幼嫩部分进行侵染,而对于老熟组织侵染率低,其传播迅速,难防难治,轻则带病斑而降低经济价值,重则果裂以及造成落果,如果防控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世界上的柑橘种植区均有柑橘树溃疡病发生的报道,尽管各地都采用严格的检疫以及加强苗木调运的检查,但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柑橘树溃疡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侵染面积逐步扩大,在世界范围如南美洲、亚洲、中东地区以及非洲都有发生。国内,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均发现柑橘树溃疡病。近年来,柑橘树溃疡病在我国华南种植区发病更为严重。因受到柑橘树溃疡病的影响,发病的苗木生长受损,柑橘树木发病容易导致落叶、枯梢,甚至落果,柑橘果实的品质下降,严重影响柑橘生产上的经济效益。


我国是柑橘种植大国,柑橘在满足人们食品需求的同时,也作为果农们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受到柑橘树溃疡病的危害后对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虽然,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柑橘树溃疡病的药剂很多,但由于长期使用同种单一药剂产生的抗药性也使得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剂的防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开发新品种防治柑橘树溃疡病很有必要。


很多企业在开发农药产品时,喜欢将2种或者2种以上的有效成分加工成混配制剂来扩大防治谱、延缓抗耐药性、增加防效,这样做确实会比单剂更有市场,然而,有效成分之间也不是随便就能混搭的,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编制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药登记知识问答》上已对混配制剂原则上不予登记的情形做了简要说明,凡是在此情形之内的产品很容易被官方认定为配方不合理从而不被批准登记。


溃疡病被称为柑橘8大致命病害之首,以终身带菌、难防难治为典型特征。那么,吡唑醚菌酯作为优秀的杀菌剂,能否登记用于防治柑橘树溃疡病呢?


吡唑醚菌酯为广谱性杀菌剂,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产品中杰出的代表,其通过阻止病菌细胞中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性、治疗性和跨层传导性,广泛用于防治谷物、大豆、玉米、花生、棉花、葡萄、蔬菜、马铃薯、向日葵、香蕉、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树、烟草、观赏植物、草坪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多种真菌病原体引起的病害。同时,吡唑醚菌酯还是一种植物保健品,能诱变许多作物尤其是谷物的生理现象,如提高对氮的吸收,从而促进作物快速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从而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


我们分析认为,吡唑醚菌酯属防治真菌病害的药剂,而柑橘树溃疡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使用吡唑醚菌酯防治柑橘树溃疡病的效果会很差甚至无效。因此,吡唑醚菌酯用来防治柑橘树溃疡病是需要深入考虑是否有效的。作为重要的检疫对象,目前已登记用于防治柑橘树溃疡病的有效成分有很多,主要包括氢氧化铜、碱式硫酸铜、松脂酸铜、王铜、络氨铜、乙酸铜、噻森铜、喹啉铜等铜制剂以及春雷霉素、辛菌胺、苦参碱、噻霉酮、四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LW-6、噻唑锌、氨基寡糖素、氯溴异氰尿酸等,诸如吡唑醚菌酯这种用于防治真菌病害的药剂用于防治柑橘树溃疡病这种细菌性病害还无登记成功产品。


产品登记是门科学,需要对产品有效成分、使用范围、防治对象以及人类健康风险、膳食风险和环境风险等有充分的评估和了解,从而去分析评判该产品是否适合登记用来防治某作物靶标。


在此,我们提醒广大企业,用一种对细菌性病害有防治效果的产品和吡唑醚菌酯混配,用于防治柑橘树溃疡病,防效上难以有保障,登记政策上也难以被认可。如吡唑醚菌酯·噻霉酮、吡唑醚菌酯·喹啉铜这类的产品,如有企业启动登记,应当进行全方位考虑。基于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笔者对其防治细菌性病害是否真有效果、是否不同作物有极大的敏感性差异存疑。笔者在此提醒,吡唑醚菌酯用于防治其他作物细菌性病害也应慎重考虑防效问题和是否符合登记政策问题。


(本文作者: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技术团队)


无标题.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