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巴西,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近年来出口量超过70%。根据国家供应公司(Conab)的数据,截止2024年11月,该国已实现420.8亿美元的外汇销售,2024-2025年的收获面积已达预期的90%。然而,亚洲锈病的威胁使得这一成就蒙上阴影,该病害可能严重影响作物生产力。

 

亚洲锈病由Phakopsora pachyrhizi真菌引起,遍布巴西所有大豆产区,最高可导致90%的生产力下降。病害始于非生长季节宿主植物上产生的孢子,这些孢子随风传播至大豆叶片。在适宜的温度(18℃~26℃)和湿度(至少六小时的叶片湿润)条件下,孢子会发芽并侵入叶片组织。

 

病害的典型症状包括叶片下侧的小斑点,这些斑点会发展成灰色、棕色或褐色的病变。此外,叶片上还会出现类似水泡的小突起(uredia),导致早期落叶,影响豆粒的发育。每个uredia能在约21天内产生孢子,将病害传播至作物的其他部分甚至更远地区。

 

由于该真菌具有高度遗传变异性,开发抗性品种困难重重,所以化学防治是最有效的选择。国家植物保护产品工业联盟(Sindiveg)的法规事务经理强调,生产者必须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并在正确的时间施用,遵循制造商的指导,以避免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作物监测同样重要,定期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害迹象,从而快速响应。轮作大豆和其他作物可以减少土壤中真菌的发生率。清除自生植物和其他宿主也是预防病原体藏身的关键措施。综合作物管理还包括采用卫生间隔(非生长季节至少60天不种植大豆),调整播种面积与喷洒能力相匹配,以及保持平衡施肥。

 

此外,应在每个地区适宜的季节初期集中播种,这有利于大豆在病害发生较少的条件下生长。植物间适当的间距也有助于杀菌剂更好地渗透叶片,提高效果。

 

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的另一个问题,可能导致重大的作物损失。Phytophthora sojae等不同病原体可引起根腐病,症状包括种子腐烂、幼苗死亡以及导致植物枯萎和死亡的根腐。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性品种、改善土壤排水、实行作物轮作和施用特定杀菌剂。

 

Fusarium spp也可引起根腐病,症状包括植物枯萎和根部变色,这种病害在土壤压实和水分过多的情况下发展。解决措施包括改善排水、避免过量使用氮肥和实行作物轮作。

 

Sindiveg表示,持续监测作物并在发现疾病最初迹象时迅速采取行动至关重要。结合适当的管理策略和高效使用农药,可以保障大豆的健康和盈利性。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