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在传统农田里,农药曾是对抗害虫的 ″主力军″,喷洒时却存在浪费药剂、误伤生态等问题。
长江大学 ″虫姿百态″ 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昆虫行为智能分析技术,给农药装上了 ″导航系统″,让每一滴药液都能精准命中害虫 ″靶心″,实现农田防控从 ″粗放泼洒″ 到 ″智能狙击″ 的升级。
在 2025 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展览现场,工作人员通过显微镜和 AI 算法,精准捕捉并破译实蝇科昆虫的 ″即将产卵″ 信号,提前为植保人员亮起 ″预警灯″。这种能力源于团队为昆虫行为装上的 ″数字眼睛″,AI 技术将传统人工统计害虫行为的效率提升了 80%,能将毫米级生物行为转化为海量数字图谱,实时分析昆虫行为模式,还能通过历史数据预测害虫爆发周期,让防控从 ″被动救火″ 转向 ″主动预判″。
能让农药 ″精准制导″,源于 ″虫姿百态″ 团队与该校农学院昆虫生态行为学专家桂连友教授的跨学科合作。以橘小实蝇为例,其寄主范围广,传统防治依赖经验判断和大面积喷药,既低效又破坏生态。团队融合人工智能与植物保护学知识,构建 ″昆虫行为识别模型″,通过 AI 追踪昆虫运动轨迹,定位动作发生域,结合昆虫生态学原理,判断行为对应的虫害风险等级。当昆虫出现搓产卵器或腹部等行为时,系统察觉其可能产即将卵,为植保人员提供精准干预时机,只需在产卵集中区域针对性施药,阻止幼虫孵化,避免全程、大量喷洒农药,实现提前干预、精准用药,减少使用农药,达到生态防治目的。
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农田,背后是团队三年的 ″追虫″ 历程。团队成员足迹遍布云南、重庆、海南、广西等地果园,采集真实场景下的昆虫行为数据。本科生成员孙泳为设计昆虫行为分析设备硬件,连续几个暑假泡在实验室。团队从人和大型哺乳动物的行为识别方法中得到启发,设计出用于昆虫类生物动作行为的识别算法,成功实现柑橘大实蝇、桔小实蝇、泽兰实蝇和瓜实蝇四种典型实蝇科昆虫梳理行为的 AI 自动识别分析与。
相关研究成果被《Insects》和《Ecological Informatics》等期刊发表,并获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支持。″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农业思维的革新。″ 团队正进一步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未来 ″看虫下药″″精准防控″ 将成为智慧农田常态,让每一滴农药都成为守护丰收的 ″智能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