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化学品业是特种化学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印度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于保护作物免遭昆虫、杂草、真菌或啮齿动物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遗憾的是,相比化工产业的其他领域,这一产业受到更多的负面压力。这些负面的舆论虽然有极少数是其罪有应得的,但往往多数情况下是毫无根据的。
就其本质而言,农用化学品意味着杀戮。其秘诀是使其致命性具有物种特异性,对其他物种无害。上一代产品在这一点上备受指责,但是随着人们对它们的作用机理、毒理学以及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的加深,高效、选择性的新型农用化学品被开发出来。新一代产品的用量比先前的产品低数千倍,而且人们正在寻求更安全的产品,这也是世界主要农用化学品公司研发的焦点。
印度农用化学品产业的结构
印度农用化学品行业按照生产产品的类型可以分为原药生产商以及制剂公司。印度有大约125家原药生产商和超过800家制剂公司,通过数千个零售商为数百万农民服务。很多原药生产商进一步整合同时能够生产制剂产品,而在医药行业,原药企业就只生产药物活性成分(APIs)。
这一行业也可以按企业的所有权进行划分。大约有10个跨国公司服务于印度本地市场,与数量多得多的印度国内公司竞争,它们的产品组合包含了专利和仿制化合物。印度国内公司多半主营仿制产品,服务于国内和国际市场。原药生产大部分掌握在后者手中,因为许多跨国公司更喜欢把原药生产外包给印度,或者是中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原药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主要是因为印度和中国的农药企业迅猛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行业规模较印度更为庞大,且以出口导向型为主。此外,印度的制剂公司也越发依赖进口原药或中间体。目前,印度农药及医药行业共同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有越来越多的药物活性成分,或是终产物前一步反应的中间体都是进口自中国。而农药和医药的中间体市场显然是印度化学制品企业更应该抓住的机会,他们可以因地制宜,在印度当地建造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并拥有现代化技术的工厂。
目前大约有20家印度农用化学品生产商活跃在国际市场上。他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获得海外市场的产品登记,如何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或直接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来加快市场准入的步伐。印度农药行业的出口产值现在达到了20亿美元,且继续同医药行业一样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假冒伪劣横行市场占有率下降
生产商在国内市场中面对诸多挑战,例如季节变换、区域差异以及市场波动。多达70%的需求集中在雨季(7月~11月 ),公司必须提前储备好库存。这一行业的赊帐期很长,农民购买农用化学品一般是排在购买种子和肥料之后,而且农用化学品销售取决于包括天气在内的诸多因素。虽然一些跨国公司为了稳固新一代产品的忠诚度在品牌建设中投资颇巨,但品牌无足轻重。这使市场易受假冒伪劣产品伤害,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所占份额有时高达40%。虽然这可能有些夸张,但事实是这是每家上规模的农用化学品公司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农化市场变幻莫测
Bt棉花是一种转基因棉花,因其可天然抵抗害虫侵蚀而受到农业界的普遍欢迎。随着Bt棉花的出现,农用化学品在棉花市场的统治性地位遭到削弱。就农用化学品的用量而言,水稻现在位居第一。相比棉花上杀虫剂的广泛使用,水稻中所用的农药成分种类更多。这一变化的结果导致农用化学品总量中杀虫剂的份额减少了,而除草剂和杀菌剂变得更为重要。这两部分增长的迅速,反映了人工除草劳动力的短缺以及新的杂草和害虫的入侵。
印度安德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旁遮普邦和古吉拉特邦的用量就占到总用量的一半,但是与数年前相比,市场很明显变得更多样化,分布也更均衡。
印度公司虽然在本国占有近四分之三的市场,但跨国公司正用它们的新产品逐步抢占市场份额,即使乍看之下定价高昂,但他们新推出的一些农药产品已被农民欣然接受,这是因为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其自成一套的用药理念。这种趋势可能不断明显,对现在被国际规则制肘而不得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印度企业构成了威胁。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所有领域发展的关键,在农用化学品和医药行业更为明显。在印度医药行业中一些公司齐心协力开发新品(很遗憾他们只是为了开发国际市场,忽略了本国市场),但无论是单枪匹马还是与其他公司合作,印度本国的农化行业现在还没有公司进行此类尝试。印度农用化学品业的研发投入极低,还不到销售额的1%,而且大部分是充作研究的质量控制与分析。即使对非专利农药产业而言,不注重研发投入也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现状迫切需要改变。
农化产业所面临的其他威胁来自生物技术。随着遗传改良的植物变得能应对有害生物和其他逆境,化学制品作为保护剂正经受包括绿色阵营在内的各方的质疑。世界主要农用化学品公司诸如拜耳、先正达、杜邦和德国巴斯夫公司在这种方法上投下重注,开发了大量专利成果以提升作物生产。
跨国公司的农化业务根据战略也在做出一定的调整,他们的动作必将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迟早会波及农化行业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