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徐良雄、魏孝义等科研人员完成的“β-雷琐酸大环内酯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用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110207375.1)。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类的统称,种类繁多,广泛分布,其中许多螺类可供人们食用。但也有许多螺类也是多种人类或牲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一旦它们被感染,它们的繁殖和扩散就会严重危及人们的健康。此外,还有一些螺,如福寿螺,容易快速、过量繁殖,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导致生态灾害。
目前有害螺类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水淹土埋等物理防治、药物防治和利用动物捕食的生物防治等。目前螺类防治的药物主要有五氯酚钠、氯硝柳胺、溴乙酰胺和烟酰苯胺等。但由于环境污染大,对人类健康危害大,对水生生物毒性大原因,一直未能有更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因此,研究和开发杀螺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杀螺药物对于及时有效控制有害螺类的扩散,维护人类健康、农业安全和生态和谐意义重大。
此发明涉及β-雷琐酸大环内酯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用途,通过室内浸泡杀螺药物活性评价试验表明由本发明通式表示的4个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螺活性,其中在10mg/L的浓度下用药72h,Monocillin II在对钉螺的灭杀率可达95%以上,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70%以上;Radicicol对钉螺的灭杀率可达75%以上,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90%以上,Monocillin I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40%以上,Monocillin III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70%以上。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