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一种植物源杀菌剂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属于杀菌剂,特别是一种植物源杀菌剂及其生产方法,它由大黄、松脂、芦荟、黄柏皮、皂角、苦楝根经物理粉碎混合后用乙醇浸提而得,各配料按重量百分比为:大黄20-63%、松脂5-10%、芦荟5-10%、黄柏皮17-40%、皂角5-10%和苦楝根5-10%。本发明使用时稳定性好,通过喷撒接触目标植株后,在植株的表面形成一层抑菌膜,能有效杀灭病菌、控制病害蔓延为害。本发明原料充裕、生产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和使用方便,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人畜无害,可用于防治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作物上的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多种病害。
申请号: CN201110071935 
申请日: 2011.03.24 
公开(公告)号: CN102119703B 
公开(公告)日: 2013.03.27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华京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62. 一类1,2,3-噻二唑联-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1,2,3-噻二唑联-1,3,4-噻二唑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涉及含1,2,3-噻二唑的杂环化合物,它们具有如下的化学结构通式: 本发明公开了上述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合成方法与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抗植物病毒剂、植物激活剂的用途,其与农业上可接受的助剂或增效剂混合用于制备杀虫剂、杀菌剂、抗植物病毒剂、植物激活剂的工艺;还公开了这些化合物与商品杀虫剂、杀菌剂、抗植物病毒剂、植物激活剂组合使用在防治农业、林业、园艺、卫生病害、虫害、病毒病害中的用途和制备方法。
申请号: CN201110071395 
申请日: 2011.03.24 
公开(公告)号: CN102174031B 
公开(公告)日: 2013.05.08 
申请(专利权)人: 南开大学 

63. 一类5-甲基-1,2,3-噻二唑-4-甲酰脲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5-甲基-1,2,3-噻二唑-4-甲酰脲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涉及含1,2,3-噻二唑的杂环化合物,它们具有如V所示的化学结构通式。 本发明公开了上述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合成方法与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抗植物病毒剂、植物激活剂的用途,其与农业上可接受的助剂或增效剂混合用于制备杀虫剂、杀菌剂、抗植物病毒剂、植物激活剂的工艺;还公开了这些化合物与商品杀虫剂、杀菌剂、抗植物病毒剂、植物激活剂组合使用在防治农业、林业、园艺、卫生病害、虫害、病毒病害中的用途和制备方法。
申请号: CN201110071423 
申请日: 2011.03.24 
公开(公告)号: CN102174030B 
公开(公告)日: 2013.08.07 
申请(专利权)人: 南开大学 

64. 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剂配方及其使用方法 
防治稻瘟病的新型杀菌剂配方及其使用方法,属于高效、低毒杀菌剂三环唑(tricycl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三元有效成分的相容性杀菌剂配方,通过加工成制剂对水喷雾、浸种或撒施,防治水稻稻瘟病。该杀菌剂具持效期长,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和抗产孢作用兼顾,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及治理病原菌抗药性等优点。
申请号: CN201110070400 
申请日: 2011.03.23 
公开(公告)号: CN102177900B 
公开(公告)日: 2013.08.14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农业大学
呋喃糖基修饰的1,3,4-噻二唑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作为杀菌剂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呋喃糖基修饰的1,3,4-噻二唑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衍生物CAU-2010-ZJ结构式如式I所示,式中,R为乙酰基、烯丙基、炔丙基、甲基或乙基;R’为异丙基、萘基、苯基或带有1~2个取代基的苯基,所述取代基为卤素、甲基、甲氧基、硝基、三氟甲基或七氟异丙基。制备方法如下:以式II所示化合物与N-取代氨基硫脲进行缩合反应得到缩氨基硫脲化合物,再经MnO2关环反应得式I化合物。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CAU-2010-ZJ及其制剂对菌核病菌、茄绵疫病菌、灰霉病菌、苗床立枯病菌、稻瘟病菌、芦笋茎枯病菌、腐霉病菌、猝倒病菌、花生黑斑病菌、白腐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和西瓜炭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生长作用。 式I; 式II。
申请号: CN201110045257 
申请日: 2011.02.24 
公开(公告)号: CN102153602B 
公开(公告)日: 2013.11.06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大学

65. 一种含多抗霉素与咪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杀菌剂组合物,其有效活性成分含有多抗霉素与抑霉唑或氟菌唑,其中多抗霉素与抑霉唑或氟菌唑的重量比为64∶1至1∶64,有效活性成分加入助剂及赋型剂制成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用于防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的病菌所致病害。
申请号: CN201110022972 
申请日: 2011.01.20 
公开(公告)号: CN102067853B 
公开(公告)日: 2013.11.27 
申请(专利权)人: 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

66. 具有偕双磷酸酯基团的非天然手性氨基酸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偕双磷酸酯的非天然手性a-氨基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其合成方法为:在有机溶剂中,在惰性气体或N2保护下,以烷叉二磷酸四乙酯和2-(苯亚甲基氨基)乙酸甲酯为原料,铜盐/TF-BiphamPhos络合物为催化剂,加入碳酸盐或有机碱,在-40℃~30℃温度下充分反应后,并经柱层析、萃取提纯后得到本发明的目标化合物。该化合物可作为杀菌剂的有效成分,也可作为治疗骨头疾病药物有效成分的制备原料。
申请号: CN201110021878 
申请日: 2011.01.19 
公开(公告)号: CN102127114B 
公开(公告)日: 2013.12.04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大学

67. 苯醚甲环唑与硫磺复配的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一种农药杀菌剂组合物新剂型,具体涉及苯醚甲环唑与硫磺复配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苯醚甲环唑与硫磺进行复配,苯醚甲环唑5-30%,硫磺10-30%,其中优选的含量苯醚甲环唑为5-20%,硫磺为10-20%。能有效降低单剂的施用量,扩大杀菌谱,显著提高对病菌的防治效果,由于在配方中降低了苯醚甲环唑的用量,缓解了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问题,同时降低了防治成本,避免了药害,对果树、蔬菜、大田作物等多种作物的白粉病、赤霉病、叶斑病、黑星病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通过制备成绿色剂型悬浮剂,与环境相容性好,提高了多作物的安全,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申请号: CN201110005813 
申请日: 2011.01.12 
公开(公告)号: CN102067881B 
公开(公告)日: 2013.04.03 
申请(专利权)人: 青岛农业大学; 

68. 2-苯氧甲基-4H-3,1-苯并噁嗪-4-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通式为1的2-苯氧甲基-4H-3,1-苯并噁嗪-4-酮衍生物,其中,R1、R2为氢、卤素;R3为氢、卤素;R4、R5为氢、卤素、烷基、烷氧基。其合成是先将苯氧乙酸转变为苯氧乙酰氯,再与邻氨基苯甲酸在溶剂和碱存在下进行关环反应得到。用NY/T 1155.1-2006标准进行室内除草活性测试表明,这些化合物有很好的除草活性,大部分在浓度100ppm和10ppm时,表现出非选择性除草活性,除草活性高于商品氰氟草酯;在浓度1ppm时,大部分表现出选择性除草活性,与商品氰氟草酯作用相反,对单子叶植物生长抑制降低,对双子叶植物保持良好的除草活性。该类化合物作为除草剂单独使用;或者与其它植保上允许的载体或稀释剂混合配制成各种剂型使用;或与其它农药复配使用或同时并用。
申请号: CN201110003704 
申请日: 2011.01.10 
公开(公告)号: CN102093306B 
公开(公告)日: 2013.10.02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中师范大学; 

69. 一种含酚菌酮与己唑醇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酚菌酮与己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己唑醇、酚菌酮为有效成分,辅之以溶剂、载体、表面活性剂及助剂制备成的乳油、可湿性粉剂、水乳剂或颗粒剂,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30%-50%,表面活性剂重量百分比为1%-10%,溶剂、载体和助剂重量百分比为20%-94%。经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证明,本发明中两种杀菌剂的合理复配以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得以提高,并且能扩大杀菌谱,延缓病原物抗药性的产生。
申请号: CN201010613715 
申请日: 2010.12.30 
公开(公告)号: CN102037972B 
公开(公告)日: 2013.06.12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70. 一种含酚菌酮与稻瘟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酚菌酮与稻瘟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稻瘟酰胺、酚菌酮为有效成分,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5%-70%,表面活性剂重量百分比为1%-10%,溶剂、载体和助剂重量百分比为20%-94%。稻瘟酰胺和酚菌酮复配后,获得了对各种真菌性病害的明显增效作用,即杀菌剂的速效性显著,持效性延长。降低了农药的用药量,杀菌的速效性显著,持效期延长,扩大了作用谱,降低了用药量、施药次数和用药成本,降低污染、并延缓了酚菌酮抗药性的产生,延长了酚菌酮的使用寿命。
申请号: CN201010613552 
申请日: 2010.12.30 
公开(公告)号: CN102037961B 
公开(公告)日: 2013.06.12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本文首登于《今日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