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积极下乡布点的同时,农业、农资企业积极涉足电商应对。主营复合肥产品的司尔特近日宣告,拟以自筹资金出资5000万元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电子商务公司,满足日益发展的线上线下消费趋势与广大农村土地流转后的新需求。
 
国内农资企业自2008年起就开始小范围试水电子商务。但从今年开始,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浪潮,农化企业相继推出了电商领域投资计划,注入“互联网基因”,方式逐渐拓展为线上线下结合,在农药化肥一体化、农业服务等多方面进行推广。
 
内外因促“触电”转型
 
农资涉足电商被资本市场理解为农资行业转型和农村电商崛起的信号。光大证券日前发布的“农资电商”研报称,农村、农资是电商的最后一个堡垒,将加速农资行业的优胜劣汰。安信证券的研报也认为,继续看好农资电商概念,农资电商大爆发和对传统模式的颠覆时代已经到来。
 
回顾近期的A股市场,农资企业向互联网进军的动作不断,一场合纵连横的大戏已经拉开序幕。其中既有电商逐步成熟、土地流转带来农村形势变化的外因,也有农资企业觉醒的内在要求。
 
在司尔特之前,复合肥企业龙头们也已经开始行动。今年10月,芭田股份斥资4000万元收购农业信息公司金禾天成20%股权;金正大此前宣布,依托公司经销网络和农化服务中心优势,打造全国性农资电商平台,并与诺普信等农药、种子企业进行了电商发展模式探讨。
 
最受关注的则是主营农药的辉丰股份,公司与中国农药协会各投资50%建设农一网,在11月22日~23日该网站举办的首届中国农药电商“光棍节”活动中,2天共收到过亿元的订单。
 
“很多农化企业一直在做小规模的电商尝试,但难度较大,从网店运营到物流配送、人员培训、仓储服务都需要投入,以前的积极性也不高。”一位化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但现在企业都认识到,电商已经是大趋势,必须抓紧布局。”
 
光大证券研究所估算,国内农资市场容量超过1.5万亿元,其中化肥8000亿,农药3000亿,农机4000亿;农村和农资是一片新的电商蓝海。专项研报同时认为,无论对农资生产企业还是经销商来说,农资电商变革意味着挑战和机遇的并存,行业会加速实现优胜劣汰:不能参与这一过程的生产企业未来将逐渐丧失市场话语权,龙头企业凭借产品线、品牌、资金方面的优势将成为赢家,通过深度参与农资电商强化优势地位,重新加速成长。
  
商业模式待观察
  
趋势已然明了,但农资电商发展模式仍在探讨中。据悉,目前主流的农资电商模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以鲁西化工等为代表的B2B模式:由自建电商平台向经销商销售企业自身产品,受制于产品的排他性和网站推广难等问题,目前尚无特别成功的范例。
  
另一种则是以农一网、云农场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农资电商平台,B2C、O2O模式。以农一网为例,设置农药商城、品牌旗舰店、原药与精细化工、专家委员会等频道,整合农化企业的农药产品与植保技术方案,通过建设县级工作站的模式,实现农药产品从县到村的配送与技术支撑工作,以此实现目前国内线下农药渠道的资源整合。
  
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在农资电商领域也是动作频频。除了“聚土地”项目、“千县万村”计划外,淘宝网在今年10月推出了二级频道“农村淘宝”。除了常规品类,还包含了肥料、农药、种子、耕地机、播种机、打药机等涉农商品。11月20日,京东商城也正式启动了 “京东帮”项目,向农村渠道下沉。
  
由于农资产品在配送和服务上具有特殊性,农资电商不可能彻底脱离线下渠道,不太可能像消费品一样被电商完全颠覆。因此,未来可能将会是一个多方合作共同探索最佳模式的过程,例如,互联网企业和农资企业合作,建立产业链生态圈。
  
不过,截至目前,尚没有看到农资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强强联手的典范。有部分机构研究员认为,目前农村电商发展的方式仍待观察。传统的农资经销渠道,要转向为提供仓储、物流和技术服务,新旧渠道间的磨合与碰撞也需要时间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