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仿制农药同质化竞争陷阱 发展创制农药才是硬道理
日期: 2016/1/14
一方面由于仿制农药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出现白热化;另一方面随着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实施、生物防治崛起,我国农药行业要突出重围,必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蓝海”产品,创制农药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是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1月7~8日举办的大客户年会上与会专家、经销商、生产企业发出的共同声音,得到了农药行业的普遍认同。
瓶颈:五虎拦路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钟华博士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创制农药在数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有6个品种取得农药临时登记、8个品种取得农药正式登记。但创制农药面临发展难的瓶颈,一是形成大品牌、具有影响力的品种少,二是产生高回报、高效益的品种少,三是推广应用缓慢、企业研发热情不高。”
农药专家、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长令指出,我国创制农药品种少、推广慢、效益差,要长足发展,必须解决以下五大问题:
一是企业对研发投入不足。我国农药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过低,整体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不到2%,与国际农化巨头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国家对农药研发投入不足。在我国,“重医药轻农药”现象普遍存在,国家投入农药研发的费用不到医药的10%,且国家每年有限的农药研发投入费用,几乎被少数高校、农药创制基地占用,而民营企业很难分得一杯羹,民营企业在农药创制的道路上徘徊、观望和无助,一大批民营农药企业徘徊在创制农药大门前。
三是创制农药登记成本高、时间长。创制农药面临登记的时间和资金压力,业内专家保守估计,登记1个创制农药产品,至少要花上4~8年时间、500万元以上的投入,机会成本实在太高,而获利的保险系数太小,企业不愿意顶着巨大压力前行,“宁可当鸡头、不愿当凤尾”,严重制约了创制农药发展。
四是科研与企业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难。科研院所自身无法“造血”,农药企业没有技术积累,双方鸡犬之声相闻而产业化对接往来甚少,产学研的脱节制约了创制农药的发展。
五是推广应用缓慢,企业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企业缺乏推广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不善于利用公共植保推广平台,创制农药成为大品牌、拳头产品的凤毛麟角。
出路:敢于创新
李钟华博士表示,只要人类存在,农业就永远是朝阳产业,而农业发展离不开农药。虽然近年来农药市场低迷,但有一点必须清楚,当大家都觉得赚钱容易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而大家都觉得绝望的时候,恰恰是机会难得的时候。关键是把握机会,通过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创制农药,将市场做大。
李钟华强调,没有资金投入,创新只能成为空谈;没有政策扶持,创新只能艰难前行。加大创制农药的研发投入力度,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农药研发的投入,并出台鼓励产学研结合共同推进创制农药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农药企业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争取达到2%以上,让企业成为创制农药的投资主体。
山东泰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标表示,国家要加大对民营农药企业的支持力度,让民营农药企业登上农药创制的一线舞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多元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国家侧重于基础性研究开发,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关注和支持农药创制事业,形成企业成为创制主体的市场投入机制。政策新,万事兴;投入多,行业活。中国农药行业必须走民族品牌道路,将农药市场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湖南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安辉指出,农药登记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改善创制农药登记政策环境,给创制农药企业以宽松的时间和部分费用减免,减轻企业的机会成本和时间压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农药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鼓励农药企业研发和登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产品,不给重复登记的老产品翻新以扰乱市场的任何机会,从源头抑制同质化竞争。
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坤成表示,中国创制农药要走向市场蓝海,有几门功课是必须做的:一是要善于利用公共植保推广平台,新农股份的噻唑锌、苏研农药的氰烯菌酯、广西田园的毒氟磷等,都是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势进入市场做大做强的;二是要学会“与狼共舞”,中国农药企业要敢于以单项领先为突破点,挑战国际跨国农药企业,在中国农药市场的本土战中,中国企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跨国农药企业是奈何不了本土农药企业的,近年来的跨国农药企业销售额不断下滑,就是明证;三是加快创制农药科研与产销对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让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企业在自己的领域里如鱼得水,最后形成双赢格局;四是创新市场营销与农化服务模式,要善于为种植业者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接地气的解决方案,将企业融合于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展成为必不可少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