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打假成绩斐然 2015年成功阻击1.5亿非法农药的市场供应
日期: 2016/3/18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3月14日,在上海举行的杜邦植物保护全新品牌形象及知识产权保护新闻发布会上,杜邦公司的亚太区品牌保护顾问司马青云先生向与会听众介绍了非法假冒农药的危害、中国目前非法农药的现状以及杜邦在农资打假领域的成绩。
从司马先生给出的一张亚太区农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趋势的表格里,可以看到,亚太地区大多数主要国家都存在大量的假冒及非法农药。在中国、印度数以百计的生产企业提供了巨量的生产能力。较低的惩罚力度、执法流程长、复杂的执法环境、基层的执法能力制约了执法力度及威慑力,在农药打假方面跨国合作少,社会认知度低这些因素都使得农药打假面临巨大的挑战。
根据杜邦在打击假冒及非法农药行动中的调查发现,20%仿冒杜邦产品的涉嫌样品中含有各种隐形成分甚至有毒成分,这些成分通常是被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有效成分、有毒助剂等。截至目前,杜邦与相关农业执法、工商执法等合作推动了超过1000起行政处罚案件,收集涉嫌样品3000多份,这些样品均完成了定性定量分析并提供了大量情报,所查扣的非法产品、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总额接近4200万人民币,减少非法农药的市场供应约1.5亿元。
司马青云先生谈到,杜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打假的行动毕竟是一己之力,要想更好地保护食品安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整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司马先生呼吁,对于农资行业,需要加强行业沟通、搭建协作平台,就共性问题形成行业倡议,推动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充分认识假冒非法农药的危害;而相关的农药企业需要管理好自身以及各自的客户,与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积极有益的沟通、协作;监管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登记管理和农药管理法规;此外,还需要更多如海关、质检总局、公安部及工商部门等相关单位的通力合作。
司马先生还告诉记者,杜邦在农药的防伪技术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一方面不断迭代升级新的防伪技术,另一方面也细致考量产品成本的问题,在新技术的采用和成本控制方面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未来,杜邦植物保护将继续加大以农户为先的品牌维权行动,不断推出更多便民新举措,继续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展开多层次合作,积极深入基层,提高种植者的农药辨别意识,创造一个更健康有序的优质农资氛围。
世界农化网AgroPages 谢雪凤报道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