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再掀化工整治风暴 化工园区关停企业撤出需缓冲期
日期: 2018/6/8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2018年4月下旬,随着江苏设区市连云港辖区内的化工厂污染问题被曝光,引发了中央和江苏的高度重视。目前,以化工产业和化工园区为重点对象,江苏沿海沿江地区掀起了新一轮环境大整治行动。
目前,以化工产业和化工园区为重点对象,江苏沿海沿江地区掀起了新一轮环境大整治行动。这次环保大整治与历次动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涉及到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化工园区的功能定位,还牵涉到居民、企业的切身利益,更与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和手段的创新紧密相连。对地方政府来说,如何利用这次机遇,塑造新的投资环境,同时平衡好企业与居民的诉求,将成为关键所在。
江苏去“化”
得益于沿海和沿江的双重天然地理优势,江苏很早就意识到化工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14年,江苏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主营收入1.88万亿元。
同时,按照江苏经济发展的“园区经验”(园区化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截至2011年12月底,经国家、省、设区市各级政府批准,共设立、建成化工园区70家。其中,国家级园区11家,省级化工园区16家。
但从化工园区(集中区)的地理位置分布看,带来的环境风险极大。以长江江苏段沿线8个设区市看,这一区域分布有700多家化工企业、117个化工码头,危化品运输船舶日均流量达500艘次,年过境危险化学品运输量超过2亿吨,给沿江分布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带来巨大环境风险。
而上述8个城市的水源地主要取自长江。以目前可检索到的最近时间点统计看,在江苏全省54个化工园区中,有24个沿长江布设,与饮用水源地之间错综复杂。
面对这一局面,今年5月19日,生态环境部派出的13个督察组共83人全部进驻江苏,按中央要求执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督察第一轮督察。
事实上,尽管江苏已实施了多轮化工专项整治,但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依然年年爆发,与省政府的化工行业专项整治要求的目标仍有差距。
按江苏省政府下达的全省石化行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目标任务,明确截至2018年年底,计划关停2077家企业;到2020年,完成转移272家、升级4327家、重组696家化工企业;化工行业COD、氨氮、VOCs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3.5%、13.4%、30%。
园区外企业是治理难点
根据江苏新一轮化工产业调整规划,按照产业梯度转移原则,沿江及内陆地区20%产能实现向沿海升级转移。而在本轮环境大整治背景下,最大的难度其实在于坐落在化工园区外的化工企业。
根据江苏省经信委统计,截至2012年12月,江苏全省共有化工生产企业7894家,其中5633家处于化工园区之外,占总数的71.36%。
这也意味着,尽管近些年已经关停了数千家企业,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仍为产业中坚力量。对这些企业如何安排,直接影响到江苏石化产业的发展。
企业不愿进园区?
一些相关从业者表示,根据转型升级的要求和土地存量限制,化工园区大幅度提升了准入门槛,提出了诸如产出、税收、单位土地面积投入等指标,这有利于投资量大的大宗基础化学产品供应商,大项目可快速提升地方GDP和税收贡献,但对于特色化工企业以及小而精的研发、起步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无法达到。
另一方面,则是入园成本,这集中在资金、市场和人力成本上。特别是企业搬迁会得到相应的土地置换补偿,以及有关鼓励性政策扶助资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这些资金往往无法足额或及时补偿到位,新建工程建设无法按计划推进,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有区外企业负责人表示,因产品无法扩能、提升,原先在国内国际细分市场的优势已在动摇。
因此,在此次调研中,诸多企业从业者对当地政府对园区内外企业的区别对待颇有争议。
同时,在江苏省域内,目前仍有30多个化工园区未落实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灌云县临港产业区、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等6个化工园区在设立之初,当地政府均就落实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制定计划、做过承诺,但计划和承诺停于纸面,并没有本质落实,风险隐患较大。按要求,上述园区的整改时限为截止到2018年12月。
而按江苏省政府要求,到2020年,对化工园区来说,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提高到50%以上,建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化工园区5家、500亿元以上化工园区20家。
防止“一刀切”
“我们已经做好了化工园区定位被取消的打算。”盐城东台市头灶镇政府负责人表示。头灶镇2017年实现GDP刚过亿元大关。在镇政府所辖的高新技术园区内,原有13家化工类企业,贡献的GDP和税收约占全镇的30%左右。
根据东台市(县级市)政府2018年第一季度通过舆论传递的信息,全市85公里海岸线作为“生命线”,化工产业要全部退出,实现全域“零化工”。
不过,在调研中,一位东台市头灶镇高新技术园区内的墙体颜料企业从业者对记者表示,“目前仍与政府在沟通当中,我们对保护环境举双手赞成,但是,市场经济下,企业进退应当在商言商。”他认为,“政府在执行中应该分类推进,给出一定的进退期限更好。”
“要让企业有一定的缓冲期,不能一刀切。”上述在头灶镇从事墙体颜料生产已有10年的投资者陆先生强调,“企业必须响应中央对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精神和地方政府的具体安排,但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能否参照江苏省政府的底线要求——在2018年底全部退出?”
这一诉求与江苏上一轮环境整治中太湖周边治理(采用最为严格的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出现的情形类似,即因历史原因,有不少化工龙头企业位于“环保红线”之内、不在园区内,但项目都是全球最新设备且符合环保排放等各种要求。对此,江苏省目前仍在研究中。
陆先生认为,从企业经营看,有应收账款、应付款的安全性考虑,以及来自本地的近百名“农转工”的工人需要重新安置工作。“相关工作还是比较繁杂的。”
就陆先生提出的问题,当地政府负责人表示,“这是个案,不属于强制关停的行政行为,而是由政府对企业进行资产收购,双方仍在谈判中。”
头灶镇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经营和员工安置已是作为了政府引导企业进退的“成本”,但采访中大多数当地化工工人因年纪较大、难以适应新工作而对政府计划安排的工作不太赞同,特别是“薪资待遇”。
此外,当地可能涉及到搬迁的百姓亦然有所顾虑。尤其随着建筑成本和土地成本的涨价,当地百姓的搬迁成本越发增大。
近日,生态环境部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工作意见明确禁止“一刀切”,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