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正式发布治理方案:″停工令″不强制 环保给″民生保障″让路
日期: 2018/10/11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文件精神,近日,经过征求意见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发布。针对备受广大老百姓关注的停工限产,也就是“停工令”问题,《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对钢铁、建材、铸造、有色、化工、焦化等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不再进行统一的停工限产比例,“一刀切”式停工限产废除,最大的亮点是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实施错峰生产,意味着环保要给民生保障让路。
停工令,不再强制
根据最新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今年10月到明年三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本月开始,各地应严格执行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不含氧化铝)、水泥行业以及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在“煤改气”“煤改电”方面,各地根据年度和采暖期新增气量以及实际供电能力合理确定居民“煤改气”“煤改电”户数;预计10月底前,“2 26”城市要完成散煤替代362万户。相关重点任务进展,各省(市)和中央企业须在本月起的每月5日前上报。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涉及供暖等保民生任务的,应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各城市要结合本地产业结构和企业污染排放绩效情况,制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各地可根据采暖期月度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适当缩短或延长错峰生产时间。
制造业低迷,环保需要给民生让路
综合国内外有关媒体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美国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新关税已达到10%,并可能在1月1日升至25%,中国经济开始感受到压力。随着企业准备应对美国关税的影响,中国的制造业增长势头正在减弱。
中国最新的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8月的51.3降至9月份的50.8,为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至50.0,危险地接近于收缩指数(低于50)。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成品制造商遭受了特别严重的打击,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采购。例如,美国对含有聚氯乙烯(PVC)的成品征收关税,需求下降,导致中国国内价格在9月底一周内下跌9%,至9个月低点。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实施更切合实际的环境法规,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9月27日报道称,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地区将实施PM2.5平均强度和日数同比下降3%的目标。
化工行业有望走出“环保风暴”低谷
从各方面了解到,目前,国家与地方政府正在采取一种更灵活的方法:“采取差异化的方式,在污染控制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将不受产量限制。”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较老、规模较小、污染更严重的工厂将成为目标,而新工厂将不受影响。由于新规的放宽,化工企业停业可能会减少。近几个月来,化工工厂停业一直是价格的抑制因素。不过, 将工厂从市区迁往化学园区的计划预计将继续进行。2017年,环保治理风暴和随后的停业,导致中国总产能约40%的产商暂时关闭,8万家工厂被控违反排放目标。氯碱工厂的开工率尤其受到了影响,开工率降至50-70%。
利好的信息是,去年,从煤炭到天然气的强制转换导致了用于化工生产的天然气定量供应。而根据新规定,今年冬天将不再实行全面禁止家庭取暖使用煤炭的规定。相反,地方政府将设定与当地天然气和发电能力相匹配的目标,因此可以改善今年冬季化学品生产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