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每亩有效穗28.3万,理论产量为596.7公斤,远超去年扬州小麦亩均产量(415公斤)……5月23日,在扬州高邮市甘垛镇带程村,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组对“扬麦33”示范田进行评鉴后认定:“扬麦33”赤霉病抗性突出,同时兼抗白粉病等,综合性状优良,实现了抗赤霉病与高产协同遗传改良的重大突破。
“扬麦33”是该所小麦研究室科研团队通过十多年不懈努力,采取分子育种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选育出的抗赤霉病、抗白粉病高产新品种。“专家组一致认为,‘扬麦33’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主导品种,破解世界性难题。”
耗时十多年选育出的这粒种子,价值何在?
这要从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病害说起。“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不仅会造成粮食严重减产,而且产生的毒素还会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组长郭文善说,小麦赤霉病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和种业重大“卡脖子”问题。多年来,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小麦产区高发,年发病面积超过1亿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只有从关键技术突破,选育出小麦高抗新品种,才是解决赤霉病的有效办法。”
目前,全球抗赤霉病遗传资源匮乏,更是缺乏对赤霉菌免疫的种质,已克隆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7,只能有限提升抗性,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攻克小麦“癌症”,就要在这个“芯片”里植入抗病程序。扬麦33主要实现了在保证优良农艺性状的前提下将已知的公认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与来源于扬麦本身的抗赤霉病位点相结合,使赤霉病抗性与产量协同显著提高。同时,扬麦33还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导入了抗白粉病基因Pm21,高抗白粉病。里下河农科所小麦室主任高德荣说,目前很多抗赤霉病品种应用于农艺性状不理想,不利于育种利用,更无法在生产上推广。“我们历经10多年反复开展田间实验,终于使‘扬麦33’在保证优良农艺性状的前提下,实现了赤霉病抗性与产量协同显著提高。也就是说,这粒种子不仅‘身体’好,更关键是产量高。”
在线阅读本文: 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23304.htm | |
来源: | Agropages.com |
---|---|
网站: | www.agropages.com |
联系: | info@agropages.com |
关于AgroPages: | AgroPages 是全球农化领域领先的网络媒体,我们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定制,媒体宣传,以及品牌推广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