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293668.jpg
编者按: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增长的人口、气候变化的严峻影响、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日益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基因技术以其独特的潜力,成为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工具之一。转基因产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AgroPages,作为农业行业的标杆性媒体,我们深知转基因技术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关注转基因,不仅是因为它代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更因为它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的未来。转基因技术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解决方案。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争议。公众对其安全性、伦理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问题的担忧,使得转基因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为负责任的媒体,AgroPages致力于提供一个公正、客观的平台,让各方的声音得以表达,让科学的声音得以传播。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2023年转基因产业的各个方面,从技术进步到市场动态,从政策影响到社会接受度,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转基因产业观察,共同见证这一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在全球化的今天,农业不再是孤立的领域,它与科技、经济、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转基因技术,作为连接这些领域的桥梁,其发展将对全球农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AgroPages,作为农业信息的传递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去关注、去记录、去推动这一变革的进程。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与市场趋势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与分布
截至202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总计达到2.022亿公顷,约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12%,较去年(1.96亿公顷)增长3.3%,创造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以来的新纪录。这一增长反映转基因技术在全球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提高粮食产量和应对全球粮食需求方面的潜力。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其转基因作物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鼓励创新、商业化推广和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2022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747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36.9%,同比下降1%。美国是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达到3330万公顷,约占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的50.4%。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巴西,达3360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34.0%。其转基因大豆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均占面积的95%,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比为93%。
加拿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130万公顷,较2021年下降3.0%。受天气影响,转基因油菜的种植面积为820万公顷,较上年下降4.7%,但加拿大仍是全球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远超美国和澳大利亚。
巴西是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10.4%,达到632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31.3%,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转基因种植国。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达4110万公顷,较去年增长6.2%,占本国大豆种植面积的9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转基因玉米利用率也大幅提高,由去年的88%增至95%。转基因棉花利用率达99%,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达到160万公顷,同比增长28.4%。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位居全球第三,达2350万公顷,同比增长0.4%。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1.0%,达到710万公顷,大豆作为阿根廷的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590万公顷,较去年下降4.4%。除苜蓿外,所有转基因作物采用率均超过90%,其中,转基因大豆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均占面积的95%,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比为93%。
亚太地区转基因作物总面积增长空间较大,印度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该地区的63.6%,其中转基因棉花的占比达到91%以上。印度是种植转基因棉花面积最大的国家,Bt棉花种植达80%,而耐除草剂或其他复合性状的品种尚未实现商业化种植。
中国是亚洲转基因棉花种植第二大国,2022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290万公顷,同比下降3.2%。自1998年第一批转基因棉花品种商业化以来,采用率一度超过全国棉花总面积的90%,成为亚洲第二大转基因棉花种植区。
西澳大利亚州目前是澳大利亚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州,占比超过70%。自2014年以来,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中转基因棉花占比近99.9%,主要品种为拜耳公司研发的Bollgard 3 XtendFlex,其次是Roundup Ready与Liberty Link。
菲律宾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2022年,菲律宾转基因玉米品种利用率下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下降5.2%,但该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黄金大米)的国家。该品种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研发,通过表达crt1与psy1基因增加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含量,首年推广面积为3.8万公顷。2022年,转基因茄子在菲律宾首次获批,但尚未开展商业化种植。
主要转基因作物的市场表现
在众多转基因作物中,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在2022年达到9,89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48.9%,较去年上升2.6%,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其市场表现在2023年依然强劲。随着全球对大豆蛋白和植物油需求的增加,转基因大豆因其高产、抗虫害的特性而受到市场的欢迎。在国际市场上,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气候变化对产量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
紧随其后的是转基因玉米,其种植面积达到6,620万公顷,占比32.7%,较去年增加3.3%。在2023年,转基因玉米在全球范围内的种植面积持续增长,尤其是在美国和巴西。转基因玉米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饲料行业和生物燃料生产。随着生物燃料行业的不断发展,转基因玉米的市场前景看好。
棉花作为第三大转基因作物,其种植面积达到2,540万公顷,占比12.6%,较去年增加7.9%。在2023年继续受到农民的青睐。全球棉花市场在这一年中经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在全球范围内,转基因棉花的普及率最高,达到80.4%。这一高普及率反映转基因棉花在减少农药使用和提高产量方面的显著优势。大豆和玉米的转基因普及率分别为73.7%和32.9%,这也表明这两种作物在全球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转基因茄子的种植面积虽然相对较小,仅为3万公顷,但其增幅达到80.9%,成为增幅最大的转基因作物。这一快速增长可能与茄子在某些地区的特定需求和转基因茄子品种的推广有关。
相比之下,转基因油菜、苜蓿和甘蔗的种植面积分别下降0.7%、2.1%和16.6%。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下降可能与市场需求、政策调整和种植结构变化有关。
转基因甜菜的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维持在50万公顷。转基因小麦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为10万公顷,这可能与其在某些国家受到的监管限制和市场接受度有关。
转基因技术在新兴市场的潜力
亚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粮食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23年,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开始更加积极地探索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这些国家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商业化方面取得进展,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非洲大陆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上相对滞后,但2023年也出现积极的变化。一些非洲国家开始认识到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合作的加强,非洲市场对转基因技术的接受度有望提高。
拉丁美洲是转基因作物种植的传统市场,2023年这一趋势得以延续。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同时,这些国家也在积极推动转基因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生物燃料生产。
总结来说,2023年全球转基因产业的市场动态显示这一技术的广泛接受和持续增长。尽管面临挑战,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市场表现以及国际贸易和出口都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在新兴市场,转基因技术的潜力正在被逐渐挖掘,预示着未来这一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全球转基因作物法规差异及其对农业与贸易的影响
尽管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潜力巨大,但不同国家对于其法律法规却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法规碎片化。一些国家采用宽松的法规,鼓励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商业化,而另一些国家则采取相对严格的法规,限制或禁止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销售。这种法规差异不仅影响农业和食品产业,还对国际贸易和食品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
中国在转基因作物和基因编辑作物的监管方面采取一套介于严格和宽松之间的管理框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
中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颁布)以及《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2年颁布)等。这些法规明确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程序和要求。
对于基因编辑作物,中国在2022年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这是中国首个针对基因编辑植物的专门安全评价指南。该指南明确基因编辑植物的安全评价内容和程序,包括分子特征、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等方面。
中国政府还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此外,中国还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验和测试机构,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在产业化方面,中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审批程序存在流程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为促进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监管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交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等。
美国
美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监管政策相对宽松,其监管体系基于″实质等同″原则,即如果转基因产品与传统产品在实质上没有差异,则不需要特别监管。美国农业部(US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环境保护局(EPA)共同负责转基因作物的监管。
USDA主要负责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和商业化种植的监管,确保转基因作物不会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FDA负责转基因作物及其衍生产品的食品安全监管,确保这些产品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EPA则负责监管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监管流程包括实验室研究、田间试验、环境释放和商业化种植等阶段。在商业化种植前,转基因作物必须通过USDA的生物安全评估和FDA的食品安全评估。
对于基因编辑作物,美国在2018年发布新的监管指南,放宽对某些基因编辑作物的监管要求。根据这些指南,如果基因编辑作物不包含任何外源DNA,或者编辑的结果与自然变异相似,这些作物可能不需要接受与转基因作物相同的监管程序。这一变化反映美国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可,认为它是一种更精确、更安全的育种技术。
此外,美国政府在2021年发布《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监管框架现代化》行政命令,要求相关部门更新涉及基因编辑作物产品的相关法规和技术指南,以简化监管流程并促进创新。
欧盟
欧盟(European Union, EU)对转基因作物的监管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其政策基于预防原则和严格的风险评估。欧盟的转基因作物监管框架主要由2001年的《转基因生物指令》(Directive 2001/18/EC)构成,这些指令规定转基因生物(GMOs)的批准、标签和追溯要求。
欧盟对转基因作物的批准过程非常严格,需要经过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的科学评估,然后由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进行政治决策。然而,由于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担忧和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欧盟批准的转基因作物数量相对较少。此外,欧盟还实施严格的标签和追溯制度,要求所有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和饲料都必须明确标注。
对于基因编辑作物,欧盟的立场经历变化。2018年,欧洲法院裁定基因编辑作物应被视为转基因作物,因此需要遵循与转基因作物相同的监管程序。这一裁定引起争议,因为基因编辑技术的支持者认为它应该被视为一种更安全、更精确的育种技术。尽管如此,欧盟仍在努力更新其监管框架,以适应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欧盟的转基因政策也受到成员国的多样性影响。一些成员国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对转基因作物持开放态度,而其他国家如法国和奥地利则采取更严格的立场。这种多样性导致欧盟内部在转基因作物政策上的分歧。
其他国家
除中国、美国和欧洲联盟外,许多其他国家也制定各自的转基因生物法律法规,以适应其国内情况和需求。这些国家的法规各具特色,涵盖审批程序、标识要求和种植限制等方面。
巴西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其监管体系较为宽松。巴西的生物安全法律监管框架要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生产必须经过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CTNBio)的审批。2018年,CTNBio对规范性决议第16号文件进行更新,规定未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作物不应作为转基因作物进行监管,而是作为常规植物进行管理。这一政策的出台,进一步简化基因编辑作物的管理程序。
加拿大对转基因作物的监管相对严格,但对基因编辑作物的态度较为开放。加拿大食品检验署(CFIA)侧重于监管最终产品,对任何可能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具有新性状的植物的风险评估以科学为基础。2022年,加拿大卫生部发布新政策,表示符合非新型食品定义的基因编辑作物可以像传统作物一样对待,不需要进行上市前安全评估。
阿根廷在转基因作物的监管上采取积极发展的态度。2018年,阿根廷政府发布关于新兴生物技术的研究报告,认为这些新技术有助于实现生物多样性战略目标,不适用于当前转基因法规。2021年,阿根廷发布基因编辑植物安全性评估的最终指南,简化相关法规进行修订。
南非是非洲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国之一,对转基因作物持支持态度。南非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参照《转基因生物法案》,由农业、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部负责管理。2021年,南非宣布以现行的转基因监管法案对新育种技术衍生产品进行监管,这一决定遭到南非国家种子组织的反对。
澳大利亚采纳了一种介于美国和欧盟之间的谨慎态度,有序地推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监管机构包括基因技术理事会及其下属的多个委员会、基因技术管理办公室、农业和水资源部、药物管理局等,它们共同负责决策、监管和咨询工作。基因技术管理办公室作为监管体系的核心,负责从室内研究到田间试验,再到商业化种植的全链条监管。
新西兰对基因编辑技术持有更为保守的态度。尽管新西兰不含有外源DNA的新育种植物,该国仍然将其按照转基因作物的标准进行监管。新西兰的监管政策反映了对新兴生物技术的审慎态度,以及对转基因作物潜在影响的深入考量。
日本未实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但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粮食作物和其他农产品。日本对待转基因作物持审慎监管、适度发展的态度。日本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流程分为生物多样性评价、食品安全性评价及饲料安全性评价,由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环境省四部门共同参与转基因安全评价流程。
印度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上,态度基于宽松与谨慎之间,管理模式以环境森林部和科学技术部为主,其他机构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相互协调,采取″积极发展″的技术态度、″严格谨慎″的监管态度和″安全至上″的监管理念。印度还成立专门的复合型监管机构(IBSC)和转基因咨询机构(RDAC)。
美国与中国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与趋势
美国
近年来,耐除草剂(HT)和抗虫性状(Bt)的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显示,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具有HT、Bt以及这两种性状的复合形式。自2014年以来,美国HT大豆的种植比例稳定在大约94%的水平,而在2021至2022年间,HT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1%。HT棉花的种植面积在2021年达到94%的高比例,但在2022年略有下降,Bt棉花的占比约为89%。HT玉米的种植比例在2022年约为90%,而Bt玉米的比例则上升至84%。这些性状的种植比例远高于其他性状,如抗病毒和抗真菌性状、抗逆性状,以及提高蛋白质、油或维生素含量等品质改良性状。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因其同时具备耐除草剂和抗虫的优点,生产成本更低,因此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并迅速得到推广。
从全球范围来看,2019年HT、Bt及其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分别为43%、12%和45%,而这一比例在2005年分别为71%、18%和11%。从区域分布来看,2000年复合性状作物品种在美国玉米种植面积中仅占1%,但到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显著上升至81%。预计到2023年,美国转基因三大作物(棉花、大豆、玉米)的普及率将达到95%以上,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有望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
自2019年起,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多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这些证书涉及转基因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产应用。在过去的四年中,共有五家企业、两所大学和一家科研单位获得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生产证书。这些单位包括大北农、杭州瑞丰、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此外,还有两家企业获得基因编辑证书,分别是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齐禾生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转基因棉花和微生物自2016年以来一直有获批生产,而从2019年开始,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也开始陆续获批。
2019年,大北农和杭州瑞丰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获批生产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
2020年,大北农、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批生产耐除草剂玉米、耐除草剂大豆和转番木瓜环斑病毒复制酶基因的番木瓜。
2021年,大北农、杭州瑞丰、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林木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获批生产抗虫、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耐除草剂大豆和抗虫玉米。
2022年,杭州瑞丰、中国种子集团、中国林木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隆平高科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获批生产耐除草剂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抗虫大豆。
2023年,大北农、杭州瑞丰、中国种子集团、隆平生物、浙江新安化工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种子集团合作获批生产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抗虫玉米、耐除草剂玉米、耐除草剂大豆、抗虫大豆。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都有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而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除2022年未获得证书外,其余年份均有获得。2023年,新增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和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获得证书。
在基因编辑生产应用方面,2023年4月,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首个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主要用于大豆的品质性状改良。随后,苏州齐禾生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获得同样的证书。
从批准的作物种类来看,中国批准的转基因作物主要集中在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作物上。这些作物不仅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类。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中国大豆供需矛盾突出,2022年进口量超过9000万吨,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四大农业科技巨头在转基因作物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创新进展
先正达
2018年,先正达集团获得中国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在国内对一种抗虫耐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进行试验性种植。这一证书的获取是公司在中国转基因作物推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2019年,先正达集团在转基因水稻的研发上投入146万元人民币,用于中试与示范阶段。这一阶段的投入表明公司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上的积极探索。同时,公司研发的聚合五种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在两个主产区进行中试,有效期从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这一品种具有抗草胺膦、抗草甘膦、抗鞘翅目昆虫、抗鳞翅目昆虫等多种功能,显示公司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上的高起点。这一试验性种植项目是公司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前的重要步骤,标志着先正达集团在转基因作物研发上的积极探索。
先正达集团研发的″黄金大米″是其转基因作物研发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这种大米富含β-胡萝卜素,有助于缓解维生素A缺乏症。尽管在菲律宾等国家面临争议,但先正达集团仍然坚持推广这一有益于全球贫困地区的转基因作物。同时,公司在北京创新中心进行基因编辑技术的研发,这是先正达全球七大创新中心中唯一的基因编辑技术中心,这里研发出的产品可能需要5至10年时间才能上市。
先正达集团在2018年至2023年期间,作为全球农业科技的领军企业,积极推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商业化和市场推广。公司每年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投资100亿元用于尖端农业科技,包括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以期开发出能提高作物产量、抗病虫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转基因种子。
这一战略不仅强化先正达在全球种子业务的竞争力,特别是在转基因种子市场,而且通过与安道麦及中化集团农业部门的合并,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公司在全球种子市场的排名中位居第三,其转基因种子产品在全球市场规模中的占比超过一半。公司通过其全球网络,将转基因作物技术推广至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种植国家。
拜耳
在2018年至2023年的五年时间里,拜耳作物科学在转基因作物领域展现其全球农业巨头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时期,拜耳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不仅在研发上取得显著进展,而且在市场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做出重要贡献。
首先,拜耳通过收购孟山都,显著增强其在转基因作物领域的研发实力。这一并购使得拜耳得以整合孟山都的转基因技术,如Roundup Ready技术,该技术赋予作物对草甘膦除草剂的抗性。在此基础上,拜耳推出XtendFlex大豆,这是一种具有耐草甘膦、麦草畏和草铵膦除草剂三重性抗性基因的转基因产品。这一产品的推出,标志着拜耳在转基因作物市场的重要扩张。
政策响应和合作也是拜耳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行为。拜耳积极响应中国种业振兴行动,与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主办公益性培训项目″拥抱绿色″,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拜耳与政府、监管机构合作,推动转基因作物的合法化和商业化,如在非洲推广具有生物技术性状的新型杂交品种。
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拜耳在华投资建设杭州供应中心和江苏丹阳的拜耳创新中心,这些设施的建设体现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和对转基因作物研发的重视。位于江苏丹阳的拜耳创新中心已在今年正式启用,并亮相第六届进博会。该中心是拜耳全球17个创新中心之一,配套现代农业设施和专业研发人员,可针对多种关键作物靶标进行田间测试和室内研究。
总结来说,拜耳作物科学在2018年至2023年间,通过并购、研发、市场推广、可持续发展、政策响应、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上市等多个方面,积极推进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展现其在全球农业领域的领导地位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巴斯夫
巴斯夫自2018年至2023年间,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积极布局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推广和商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巴斯夫通过并购拜耳的部分业务和资产,包括部分种子业务和非选择性除草剂业务。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增强巴斯夫在种子市场的竞争力,也为公司带来丰富的转基因作物研发资源和技术。通过这一整合,巴斯夫得以加速自身在转基因种子这一领域的研发进程。
在研发投入方面,巴斯夫持续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大豆和棉花种子的改良上。例如,2021年,巴斯夫推出具有三基因鳞翅目害虫抗性的棉花种子品种FiberMax FM 1730GLTP,以及耐受根结线虫和枯萎病的大豆种子品种Xitavo™。这些新品种的研发,不仅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符合现代农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专利布局是巴斯夫在转基因作物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巴斯夫在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研发上拥有大量专利,这些专利的产业化应用和战略布局显示其在转基因作物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垄断。例如,巴斯夫在转基因大豆专利申请总量中占有显著比例,这为其在转基因作物市场上的竞争提供坚实的基础。
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巴斯夫在研发转基因作物时,考虑作物对极端气候条件的适应性。推出的抗旱、抗盐碱等特性的种子,有助于农民在气候变化下保持稳定的农业生产。
在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推广方面,巴斯夫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并认为这是解决种植户面临的挑战的有效手段。例如,巴斯夫在中国推广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种子,这些种子具有抗虫和抗除草剂的特性,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减少农药使用。这一举措不仅体现巴斯夫对转基因技术的积极态度,也反映公司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巴斯夫强调转基因技术在南北美洲已经实践20年,是一项安全的技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和活动,如研讨会、公开论坛等,向公众普及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效益。这一行为体现巴斯夫在科学传播和公众教育方面的社会责任。
通过这些举措,巴斯夫不仅在转基因作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也展现其作为全球农业科技领导者的责任感和前瞻性。公司的行为不仅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未来,巴斯夫将继续在转基因作物领域发挥其领导作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实践,为全球农业的繁荣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大的努力。
科迪华
科迪华自2018年至2023年间,在转基因作物领域采取一系列战略性的企业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体现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和创新能力,也反映其对全球农业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响应。
科迪华在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22年,公司在中国获得油菜品种Optimum® GLY Canola的进口许可,这是行业内三年来首个类似进口审批,标志着科迪华在转基因作物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国际认可。同年,科迪华还获得玉米品种DP4114 (Qrome® Corn)的批准,这一成就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转基因作物领域的市场地位。
在美国市场,科迪华的转基因品种占比近两年得到飞速增长,这不仅体现公司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上的竞争力,也表明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市场的广泛接受度和增长潜力。科迪华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出一系列转基因种子产品,如Enlist E3™大豆种子和Qrome®玉米种子。
科迪华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特别是在玉米育种领域。公司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种专利,并掌握超过60%的种质资源。例如,科迪华利用CRISPR技术精确地将抗病性状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作物的抗病性,也为未来的作物改良提供新的可能性。此外,科迪华的科学团队在《分子植物病理学》上发表研究成果,展示基因编辑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和抗逆性方面的潜力。
科迪华预计,随着转基因品种真正发挥作用,可能会带来数千万吨大豆和玉米的增产潜力。这一预期不仅基于公司在转基因作物领域的技术积累,也反映科迪华对未来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科迪华在转基因作物领域的企业行为体现其在研发、推广和市场策略上的深度投入,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承诺。通过这些举措,科迪华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取得显著成果,而且在市场推广和政策适应上也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转基因技术:农业未来的希望与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展现出其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方面的潜力。然而,这一技术的发展并非没有争议,公众对其安全性、伦理性以及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担忧,要求我们必须在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加强监管和公众沟通,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各大农业科技巨头的战略布局和创新进展表明,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商业化正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从美国到巴西,从中国到印度,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不仅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也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技术的接受程度和监管政策差异,也使得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变得尤为重要。
在未来,转基因技术将继续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改善营养价值和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转基因技术并非万能,它应当与其他农业创新技术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全球农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政策制定者、农民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至关重要,以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同时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
在线阅读本文: 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0857.htm | |
来源: | Agropages.com |
---|---|
网站: | www.agropages.com |
联系: | info@agropages.com |
关于AgroPages: | AgroPages 是全球农化领域领先的网络媒体,我们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定制,媒体宣传,以及品牌推广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