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市场现状及近远期发展规划
日期: 2013/1/29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首次
对现代种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印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以进一步落实中央“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的要求。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表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种业市场化时间较短,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现代种业的差距依然较大。
据介绍,该规划明确了20种农作物的种业科研目标和重点,既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棉花等15种经济作物,确保了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协调性。
规划还明确了种业发展的时间表,将现代种业发展目标分为2015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到2015年基本实现“两个分离”,即积极引导和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事企脱钩”;初步建成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前50强种子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在农作物种子生产布局上,《规划》提出建设三个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分别是西北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西南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
除三大国家级基地外,还将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特点,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100个区域级种子生产基地,在种子生产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制种大县建设县(场)级种子生产基地。
《规划》同时明确,配套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形成相对集中稳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增加种子储备财政补贴,调动企业承担国家种子储备的积极性。在现有农业保险中,增加制种风险较高的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等种子生产保险。
从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来说,对于种子企业,尤其是“育繁推一体化”龙头种子企业,国家的扶持力度将日益加大。去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生物育种和产业化专项,扶持了41家企业,投资3.36亿元。此外,由财政部、农发行、中化集团共同发起建立的总额为15个亿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已经于去年12月全部到位,该基金将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人才引进。
中国种业市场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估算种子市场价值有600多亿,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抢占我国市场。此外,我国每年大约进口种子量在15000多吨左右,主要是蔬菜种子和部分向日葵、甜菜种子。如西红柿进口种子的市场份额不到10%,辣椒进口种子的市场份额约15%,食葵当中大约有50%—60%是国外品种。
我国种业市场的特点是企业“多小散”,入市的门槛比较低,种子公司曾一度达8700多家,让种业市场鱼龙混杂,企业的创新能力低、企业竞争力不强。为了改变此类现状,增强种业竞争能力,修订并实施了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我国种业企业的数量已由实施前的8700多家降到现在的6296家,减少了28.7%,同时企业的结构也在优化。6296家企业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是59家,而之前只有32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是445家,而之前只有324家。
自2001年《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的种业市场全面放开,目前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的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共有25家,其中4家经营玉米品种,1家经营棉花品种,其他从事蔬菜花卉种子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