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菌素能否永不言败——理性分析阿维菌素市场回暖背后的隐忧
日期: 2013/10/21
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自2007年以来,在水稻推广上大获成功,赢得了广泛的认知度。由于其在防治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迅速成为替代高毒农药的新宠儿。业内人士估计,即使不包括甲维盐系列产品,阿维菌素至少占据中国杀虫剂市场近四成左右的份额。2008年阿维菌素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生物农药品种之一。但阿维菌素这个产品已进入成熟衰老期,市场表现忽优忽劣、忽喜忽忧,虽然目前业绩辉煌、风头正劲,但其乐观的市场前景也面临着变数和挑战。
一、从步履维艰到货紧价扬的大逆转
阿维菌素在经历了2007年、2008年井喷式的增长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销售价格迅速下滑,原药价格从高峰时的1,900万元/吨降至50万元/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退出市场让阿维菌素在水稻市场上得以广泛应用,虽然阿维菌素的需求量是在增加的,但产能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需求增加的速度,产能过剩成了必然的结果。近几年来我国水稻害虫并不严重,因台风不多,迁飞性害虫少。另外,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民提前做好防护工作,使害虫暴发量减少,这也在客观上减少了阿维菌素的用量。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推出了一些农药新品种,大大挤压了阿维菌素的市场。由于阿维菌素的价格较低,农民使用过程中倾向于加大剂量,增加了抗性,据统计,至今抗性已增加到17~199倍。对阿维菌素的滥用,已人为地大大地缩短了其生命周期。2009—2011年期间,阿维菌素市场疲软,生产厂家普遍开工不足或者停工,企业亏损严重。
进入2012年,随着市场库存的消化和联合打假行动逐见成效,加之2012年对阿维菌素需求的增加,不少供应商和工厂出现了惜售的心态,这些因素使阿维菌素价格获得了暂时性上扬,至2012年6月份涨幅已达40%以上。第二季度开始已供不应求,价格大幅度回升。阿维菌素原药从50多万元/吨涨到56万元/吨,衍生产品甲维盐从1千元/千克涨至1.2千元/千克。油膏禁用后,由于企业阿维菌素精粉库存不足,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价格迅猛增长。甲维盐价格也一路攀高,且时而有价无货。
据了解,全球农化市场中生物农药及转基因作物使用的农药销售额占10%,国内还不足5%,这为阿维菌素在国内的市场运作提供了空间。
二、竞争对手是强势的跨国公司专利产品
阿维菌素、甲维盐的优势是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而在这个领域跨国公司投放的专利产品无疑占据了很大优势,尤其是杜邦的康宽、拜耳的稻腾、先正达的福戈等品种的出现,极大地压缩了阿维菌素等国内相关产品的生存空间。因这些进口新品种防护时效较长,效果较好,成了我国稻农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首选药剂。有媒体报导称,“2008年由先正达推广的水稻杀虫剂新品种福戈正式在浙沪两地上市,使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飞虱三种主要害虫的防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福戈的上市博得我国植保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真正的“一药三用”的新一代水稻杀虫剂。
稻腾近两年来市场份额开始提升,而康宽从问世开始就牢牢占据中国杀虫剂市场老大地位,福戈在南方市场崛起,广受追捧,它们的口碑、销量、效果惊人地好。受康宽、稻腾、福戈等外企“四大天王”的冲击,阿维菌素、甲维盐以及大宗杀虫剂毒死蜱、三唑磷、乙酰甲胺磷、稻丰散、杀虫单等的用量下降很快。今年国内大宗常规杀虫剂的使用量缩减20%~40%,而进口高端杀虫剂增长幅度在30%~40%。
我国阿维菌素企业相对分散,很难达到规模化,与具有资本、技术、品牌、渠道优势的跨国农化企业比,仍有较大差距,无法相抗衡。
三、抗性的增加,人为地缩短了阿维菌素的生命周期
多年以来,因阿维菌素在水稻、棉花、果树、烟草等各种作物上防治虫害的广谱性以及高效、低毒、高选择性而走俏市场,成为主流药剂。连年的使用令虫体的抗药性增加,施药量倍增,也难以有效杀灭害虫。从最早的0.2%含量提高到3%或者更高含量。1995年1.8%的阿维菌素制剂防治无抗性害虫稀释倍数在15,000倍,目前1.8%阿维菌素制剂防治害虫的稀释倍数在2,000~3,000倍。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害虫对阿维菌素抗药性不断增加,且抗药性地域性明显。目前,在长江以南地区,阿维菌素的药效已经大打折扣;在北方地区,害虫已表现出很强的抗性。农民和经销商反映,即使不断加大用药浓度,也难以有效杀灭水稻螟虫、菜青虫、棉铃虫等害虫。另外,由于阿维菌素对鱼等水生生物的毒性为高毒,每亩水稻1~2克的用量不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如果抗性产生,使用者加大制剂使用量,就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这样可能会使阿维菌素在某些作物上遭到禁用。
阿维菌素还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缺陷,像速效性不好、质量不稳定、不能单独使用、性价比不如高毒农药、雨后要补喷、对高龄虫效果不好等。
四、油膏禁用,拉低了阿维菌素的性价比
出于对环境的保护,油膏被禁用了。制剂企业不再使用油膏加工制剂产品,而全部使用精粉,导致市场对阿维菌素精粉需求不断增加,价格大涨。阿维菌素精粉为甲维盐的原药,甲维盐原药紧张推动了其价格上涨。甲维盐的价格也从去年4月份的72万元/吨一路飙升至目前的84.5万元/吨。作为“升级版阿维菌素”的甲维盐的涨价,势必增加农民的使用成本。目前企业在处理油膏转化的设备和技术上成本非常高昂,阿维菌素精粉生产成本每吨至少要增加5,000元。作为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起初主要被看着“贵族药”用于花卉等高端经济作物上,阿维菌素价格不菲。自2007年在水稻上大量推广并使用后,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副产品油膏开始被当作原药来调配乳油制剂,自此,阿维菌素也才真正成为一般农民用得起的生物农药。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阿维菌素精粉工厂的报价已上调至640~650元/公斤,给甲维盐工厂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压力。阿维菌素价格上调之后,拉低了产品的性价比,阿维菌素产品的优势已不再,无论在防治鳞翅目类害虫方面,还是在杀螨剂应用方面,只能将市场拱手让给外企产品。
据了解,目前1.8%阿维菌素乳油的亩使用成本约10元,康宽的亩使用成本大约为18元,若阿维菌素乳油涨价幅度很大,相比之下康宽的亩使用成本降低,阿维菌素产品就会丧失低价优势。河北三农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油膏的防治效果优于精粉,油膏禁用后,会造成市场上主打的阿维菌素系列产品的药效普遍下降,农民使用该产品的性价比大大降低。在跨国公司“四大天王”有力冲击的大背景下,阿维菌素的性价比被拉低,最终结果必然会使阿维菌素市场份额萎缩,外企农药产品借机将占领更多的杀虫剂市场。
海利尔药业集团一产品经理却认为,油膏被禁用了,阿维菌素生产成本提高,那些小生产企业将被迫倒闭,这样不仅增加了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有利于净化阿维菌素市场。
五、阿维菌素市场回暖,产能过剩是必然结果
2008年以来,阿维菌素被市场看好,企业的登记扩产升温。2012年1季度,当阿维菌素走出市场低谷后,企业的登记扩产立马又红火起来。据统计,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400多家企业累计登记产品达1,300个,其中原药登记企业14家,甲维盐登记企业达33家。目前阿维菌素年产能2,500吨,实际产量在1,800吨左右,预计近两年内需与出口在2,300吨左右,500吨供求缺口要靠价格上涨来抑制。供求失衡导致价格大涨,生产企业大幅扩产,又造成阿维菌素阶段性地供大于求。随着去年上半年以来阿维菌素原药价格的大幅上涨,又将迎来一波大幅度的扩产潮,预计阿维菌素的价格优势还能保持4年左右,这期间国内杀虫剂市场将进入成熟期。
一旦市场上出现有生命力的产品,农药企业就会一哄而上,把它做烂,这已成了一个通病。对此,业内专家劝告企业切勿盲目扩产,因为产能过剩可能断送阿维菌素的生命。我国拥有耕地20亿亩左右,其中水稻约5亿亩,每亩水稻阿维菌素用量约1~2克,再加上阿维菌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每年几百吨的出口,目前我国阿维菌素产能基本可以消化,但如果企业一哄而上大幅度扩产,即便出口量有所增加,也将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如果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又缺乏品种创新与技术创新,专业化程度低,协作性差,阿维菌素会面临很大的市场压力。
六、对阿维菌素的几点建议
1 加大开发混剂产品的力度
阿维菌素在我国迅速崛起,年使用量上升到2,300吨。尽管面对外企产品的进攻销量在下滑,但主导地位仍然还在。国内企业开发的阿维菌素+氟铃脲和甲维盐+氟铃脲等混剂产品,正常持效期在15天左右,受到市场青睐,在水稻螟虫的防治上,已成为中端市场的主导品种,杀虫效果和外企的康宽、垄歌也相差无几,而农民的用药成本远比外企产品低得多。目前广西田园生化的甲维•丙溴磷、江苏通州正大的甲维•毒死蜱等混剂已受到市场追捧。
2 提高渠道利润水平
阿维菌素近几年来用量有所下降并非其效果大打折扣,而是渠道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厂家、经销商放弃了该产品,但就产品本身而言,阿维菌素无疑是个好产品。它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面对以单一经营规模小、农药使用知识缺乏、价格承受能力弱的小规模农户为主要销售对象,创建薄利多销的渠道,提供配套售后服务和培育品牌忠诚度,自然会提高销售利润。解决了渠道利润问题,其用量必然会持续增加。
3 提高甲维盐有效成分含量
甲维盐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要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如果将有效成分含量提高至25%,甚至可以比肩国外知名产品。目前从农药产业发展规律看,行业利润正在由制造原药向成品制剂转移。因此,甲维盐企业持续增加销量还要致力于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