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学岗 金涛 青岛清原植保服务有限公司
名称
中文名:日本看麦娘
学名:Alopecurus japonicus
英文名:Japanese Foxtail
俗名:棒棒草
分类
科:禾本科
属:看麦娘属
近缘种:看麦娘、苇状看麦娘、短穗看麦娘、喜马拉雅看麦娘、长芒看麦娘、东北看麦娘、大穗看麦娘、大看麦娘
生物学特性
1、分布、生境
喜潮湿,主要分布于华东、中南的湖北、江苏、浙江、广西及西北的陕西等地。多生长于稻区中性至微酸性黏土或壤土的低、湿麦田。
2、生命周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以幼苗或种子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区域,10月下旬出苗,冬前可长出5-6片叶,越冬后与2月中下旬返青,3月中下旬拔节,4月下旬至5月上旬抽穗开花,5月下旬开始成熟。日本看麦娘在稻茬麦田有两个发生高峰,分别为秋冬期(11月中-12月上旬)和次年早春(3月份),以年前发生为主。全生育期180-210天。
3、繁殖特征
机会主义植物。兼有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种子繁殖,种子边熟边落,比小麦早成熟10-15天。一般情况下,1株日本看麦娘可产生种子600粒以上。
4、抗性风险
大。
苗期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
日本看麦娘苗期形态特征与小麦田另外两种禾本科杂草极为相似,可按下表列举的特征进行识别。
表1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耿氏硬草苗期区别
杂草种类
|
第一片真叶
|
第二片真叶
|
叶鞘
|
叶缘
|
看麦娘
|
3出平行叶脉
长1.5cm,宽0.5mm
|
与第一真叶同
|
闭合
|
无毛
|
日本看麦娘
|
3出平行叶脉
长7-11cm,宽1mm
|
与第一真叶同
|
闭合
|
幼苗叶缘两侧有倒向刺状毛
|
耿氏硬草
|
长1.9cm,宽0.3mm
|
叶缘有极细刺状齿
9出平行脉,与第一叶不同
|
上部1/3开放
下部2/3闭合
|
|
日本看麦娘苗期
麦田发生的日本看麦娘幼苗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苗后用药可选方案
表2 小麦田苗后可用于防除日本看麦娘的茎叶处理剂
化合物类别
|
作用机制
|
常用化合物名称
|
芳氧苯氧丙酸酯类
|
ACCase
|
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
|
苯基吡唑啉类
|
ACCase
|
唑啉草酯
|
肟类
|
ACCase
|
肟草酮(/三甲苯草酮)
|
磺酰脲类
|
ALS抑制剂
|
甲基二磺隆
|
磺酰胺类
|
ALS抑制剂
|
啶磺草胺
|
取代脲类
|
PSⅡ抑制剂
|
异丙隆、绿麦隆
|
除草剂抗性风险等级
全球日本看麦娘抗性概述
表3 全球日本看麦娘对除草剂抗性概况
种类
|
国家
|
抗性首次报道时间
|
作物
|
除草剂
|
作用位点
|
日本看麦娘
|
中国
|
1990
|
谷物和小麦田
|
绿麦隆
|
PSII
(C2/7)
|
日本看麦娘
|
中国
|
2007
|
油菜田和冬小麦田
|
炔草酯
精噁唑禾草灵
氟吡甲禾灵
唑啉草酯
|
ALS
(B/2)
|
日本看麦娘
|
中国
|
2010
|
|
百草枯
|
PSI
(D/22)
|
表4 日本看麦娘对除草剂抗性机制
国家
|
抗性首次报道时间
|
抗性机制
|
中国
|
1990
|
抗性机制未知,或相关信息未录入数据库。
|
中国
|
2007
|
抗性机制为靶标变异和代谢增强所致。
|
中国
|
2010
|
抗性机制未知,或相关信息未录入数据库。
|
地区
|
概况
|
趋势
|
淮河流域稻麦轮区
|
毕亚玲等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5省的48个日本看麦娘生物型为试材,研究了日本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其中24个生物型对精噁唑禾草灵敏感;9个生物型有较低水平的抗药性,抗性倍数在2-10之间;15个生物型对其产生了高水平的抗性。(2)5个生物型对甲基二磺隆表现出高水平的抗性,其余生物型均较敏感。(3)4个生物型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产生了高水平的多抗性。(4)抗性生物型较敏感生物型体内的GSTs活性则显著增加。
|
ACCase抑制剂抗性广泛发生,ALS抑制剂抗性亦有发生,ACCase抑制剂和ALS抑制剂多抗性零星发生,未来向着多抗性和代谢抗性发展。
|
所处化防时代
|
日本看麦娘防治/管理方案
|
|
主流化防体系
|
其他
|
|
1.0
|
苗后-
ACCase抑制剂-乐田特、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唑啉草酯、肟草酮
ALS抑制剂-轻骑兵、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
PSⅡ抑制剂-异丙隆、绿麦隆
其他作用机制-雀灵
|
|
2.0
以杂草“抗性管理”为显著特征
|
靶标抗性(TSR:target site resistance)
单作用机制抗性:
选择其他作用机制的化合物
2个作用机制抗性:
选择其他作用机制的化合物
……
非靶标抗性(NTSR:non target site resistance)
P450s相关抗性
GSTs相关抗性
……
|
[1] 轮作其他作物。如,麦棉轮作等旱旱轮作方式。
[2] 机械或人工等非化学除草方式,土地深翻耕等。
[3] 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合理混用或交替使用。
[4] 合理密植等栽培管理措施。
[5] 苗前和苗后除草剂交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