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刘洋,就职于山东中禾化学有限公司,《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核心作者成员之一,在191农资人论坛和中国农药网开设个人专栏,多次在农化行业会议上做除草剂应用方面的相关报告,著有《作物田杂草解决方案及除草剂的优选与集成》一书,在各种农药期刊发表除草剂相关专业文章90多篇。长期深入田间地头,致力于植保领域的技术服务工作。
近年来,我国杂草防除面积逐年扩大,除草剂使用量也逐年增加,除草剂的长期单一使用,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变化,机械跨区作业等导致农田杂草草相发生变化,杂草种群演替加快,抗性杂草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大多数作物田杂草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田间和菜田、果园等均已报道和反映杂草抗性问题。禾本科、阔叶草、莎草科等三大类杂草均已发现抗性杂草,有机磷类如草甘膦、吡啶类如百草枯、三嗪类如莠去津、氯酰胺类如乙草胺、丁草胺等,磺酰脲类如苄嘧磺隆、甲基二磺隆、烟嘧磺隆、吡嘧磺隆、苯磺隆等多种类型的除草剂都遭遇不同程度的抗性。按目前杂草抗药性发展趋势,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抗药性杂草种类将较快增加。

抗药性问题已成为杂草防除急需解决的难题,除草剂抗性治理在于两点:一是研制新作用机理的化合物,但是,近20年来,世界各农药公司未成功商品化开发一个新的除草剂品种,缺乏可有效控制抗性杂草的除草剂新品种。二是鉴于目前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抗性比较突出,建议使用封闭处理来解决杂草抗性问题。

例如:随着水稻田杂草对五氟磺草胺等除草剂抗性上升,稻田除草已经成为水稻植保中重要课题,目前水稻田除草不仅面临防效降低问题,也面临除草成本大幅提高问题,这一点,在直播田除草上尤为凸显,而在以往的除草方案,我们往往注重茎叶处理,往往忽视了苗前封闭处理,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

1、苗前封闭处理解决抗性杂草必然选择

目前,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都出现了大面积抗五氟、抗双草醚等恶性稗草,对于这样情况,如果单纯只用茎叶处理,难度还是较大的,但如果通过丙草胺等进行苗前封闭,往往能达到降低60%-70%基数效果,平整一些田块,甚至可以达到90%效果,经过这样的处理,后期除草就相对容易一些了。不仅如此,随着千金子对氰氟草酯抗性增加,我们发现,千金子越来越难除了,特别晚稻千金子问题,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水稻种植重大挑战,而苗前封闭处理,就能有效缓解这个问题。

2、苗前封闭处理是低成本除草选择

苗前封闭处理,成本是较低的,在南方地区,使用丙草胺的进行一次封闭,亩成本不会超过7元,这样既减少后期除草压力,又降低后期茎叶除草成本。目前很多抗性区域除草成本超过60元每亩,假如使用噁唑酰草胺等这些没有土壤活性产品,往往除草并不彻底,如果前期做一下封闭处理,后期再茎叶处理,效果还是很有保证的,成本也可以降下来。

3、苗前封闭,打了就有效果

由于近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雨水较多,这样的情况也注定将影响除草剂的使用,很多农户就会因为下雨等原因放弃封闭除草剂使用,这其实是错误的,根据笔者试验,丙草胺这样除草剂,即便是打了便下雨,效果还是有的,且不会打很多折扣。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跨国农化企业为解决耐抗性杂草难题集体向封闭型除草剂发力!
 
一、先正达在水稻和玉米田力推多个产品

1、先正达在水稻直播田大力推广‘扫茀特’、“扫乐特”

先正达在直播田主推的封闭处理剂是扫茀特300克/升丙草胺EC,水直播田用量为100毫升/亩,旱直播田用量150~180毫升/亩,于播后3~5天用药;可有效防除禾本科杂草和部分莎草、阔叶杂草,另外每亩混用20克吡嘧磺隆,可以扩大杀草谱,还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先正达公司近几年在江苏试验示范的直播田封闭处理剂扫乐特30.6%嘧肟·丙草胺EC效果较好,本品最大的特点是用药时期可适当推后,可在播后7~15天用药,每亩用量100毫升,施药时田间要有保水层。该药也可以混用吡嘧磺隆,杀草谱广,对杂草稻等封闭效果好,在湖南、安徽、甘肃等地已经推广应用,江苏市场2016年进行小范围推广。

2、先正达在东北水稻移栽田大力推广“达将特”

东北水稻田由于多年使用磺酰脲类、酰胺类、合成激素类除草剂,导致阔叶杂草和莎草抗药性起来很快,尤其是水稻田里的东北三菜,旱地除草剂转登水田是一个很好地解决途径。

2014年先正达公司开创性的把硝磺草酮应用在了移栽水稻田,商品名为“达将特”(5%硝磺草酮•丙草胺GR),是东北移栽稻田专用除草剂。“达将特”可以有效防治稻田稗草和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如雨久花、萤蔺(水葱)等恶性杂草,按推荐剂量使用,防效可达90%以上。“达将特”作为水稻土壤封闭处理用,在水稻移栽后5-10天,水稻秧苗返青后毒肥毒土或单独均匀撒施,不得喷雾,900-1200克/亩,施药时施药后田间需有水层3-5厘米,施药后保持水层5-7天。施药时期一定要掌握好,必须在禾本科杂草1.5叶龄前使用,阔叶杂草不易超过10厘米,否则药效受影响。由于施药时期与施返青肥使用时间重叠,也可以与肥混施,以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3、先正达在玉米田推广:“卢迈克斯”

先正达产品配方为:3%硝磺草酮+24.7%精异丙甲草胺+10.8%莠去津(含有安全剂解草啶),商品名为“卢迈克斯”。 卢迈克斯是新型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可以混土使用,打破了以前播后苗前处理的使用方法,除草剂引入安全剂好比给玉米喝了“解酒药”,加强了玉米苗对除草剂的分解过程,从而使得玉米更加安全,在玉米出苗时不会对芽造成伤害,不会烧苗。卢迈克斯具有三种活性成分组成,优势互补,高效除草,具有超宽杀草谱,可防治几乎所有的一年生禾本科、阔叶杂草,对苘麻特效。比使用传统的乙草胺相比可以提高出苗率,增强制种玉米长势,大幅度提高除草效果,达到一次施药,全程除草的效果。使用卢迈克斯比使用乙草胺增产20%,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户收益。
施药剂量:每亩400-450毫升。
施药方法:亩用水30升,均匀喷于土表,再浅混土,播种覆膜。
 
二、巴斯夫重点推广精二甲吩草胺

精二甲吩草胺由Sandoz公司研发,现已将光学异构体专利出售给巴斯夫公司,为乙酰胺类除草剂,用于播前土壤处理和播后苗前除草,可用于玉米防除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如苘麻、反枝苋、藜属、油莎草、曼陀罗、马唐、稗草、宝盖草、牛膝菊、酸模叶蓼、马齿苋、狗尾草属、龙葵、假高粱等。用量为700~1000 g a.i./hm2。精二甲吩草胺施用于潮湿的土壤,灌溉或雨后施用效果较好。精二甲吩草胺在潮湿或干旱的条件下均具有长残效期,可整季提供防效。即使药用多年,仍然保持稳定的药效。但是精二甲吩草胺几乎没有叶面活性,其经由根和上胚轴吸收进入植株,在植物体内几乎不传输。

表:含有精二甲吩草胺的玉米田除草剂田间试验情况:
试验批准证号
有效成分及含量
防治对象
企业名称
SY201503457
55%二甲吩草胺-P+6%苯嘧磺草胺
一年生杂草
巴斯夫

三、爱利思达在玉米、甘蔗田推广氨唑草酮

氨唑草酮,商品名“地拿米”70%WDG,光合作用抑制剂。在玉米3叶一心期施药,对苘麻、藜、反枝苋、马齿苋、铁苋菜、鳢肠防效好;对马唐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禾本杂草的防效高于莠去津。对莎草科杂草防效不理想。630克/公顷高剂量处理玉米叶片有黄化药害症状,新生叶片正常。玉米叶龄超过5叶,药害严重,慎用。氨唑草酮除草剂的最大优点是:除草时间长,药效稳定,对地下水安全,对后茬作物安全,用量仅为莠去津的1/2~1/3,同时兼具茎叶处理和封闭效果,是莠去津的最佳替代产品。

最近,江苏中旗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97%氨唑草酮原药在国内获得临时登记许可,开启了国内企业对于低毒除草剂氨唑草酮原药的登记旅程。氨唑草酮是由拜耳公司植保部1988年发现的三唑啉酮类除草剂,并于1999年在英国布莱顿世界植保大会上成功推出。2004年,拜耳将技术转让给了日本爱利思达公司,由日本爱利思达公司进行推广运作。爱利思达公司推出了包括Xonerate、DINAMIC、Battalin在内的多个商品,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氨唑草酮的市场份额在不断的攀升。

2007年,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上海)有限公司曾经在国内开展了70%氨唑草酮防除玉米田杂草的试验,效果十分喜人,但是截至2014年为止,国内企业对于氨唑草酮的登记热度都不高,目前仅有三家企业在国内取得含氨唑草酮产品的临时登记,具体情况如下:

登记证号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作物
对象
登记企业
LS20140259
97%氨唑草酮
原药
---
---
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北美有限公司
LS20140260
70%氨唑草酮
水分散粒剂
玉米田
一年生杂草
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北美有限公司
LS20140260F140052
70%氨唑草酮
水分散粒剂
玉米田
一年生杂草
江苏明德立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近两年随着我国对于高毒农药管理的进程不断加快,有些企业开始意识到该品种在国内的发展潜力。氨唑草酮是替代高毒农药莠去津的最好选择,随着中国政府对农药安全的重视及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氨唑草酮势必会替代莠去津,值得企业去关注。
 
四、拜耳公司大力推广多款产品

1、拜耳在小麦田大力推广 “拜宝玛”、“骄马”
拜宝玛为拜耳公司2015年上市的三元复配除草剂,也有着“禾阔双除”的功能。而拜宝玛的正式上市,加之世玛、阔世玛和骠马这三驾马车,使拜耳在麦田除草领域有了“四驾马车”。 现今除草领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全球杂草抗性正变得日益严重。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除草剂的创新却进入了瓶颈期,意味着我们将没有新作用机理的化合物来抗击杂草抗性。而作为拜耳除草剂产品的拜宝玛,是麦田除草剂产品线的重要产品之一,并且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从一开始为了小麦长更加健壮、产量更高而免受杂草对水肥、空气、阳光等的竞争,从而实现更高收入打下基础。 由氟噻草胺、呋草酮和吡氟酰草胺三元复配而成的拜宝玛,在每亩80毫升剂量的情况下,即可控制麦田(日本)看麦娘、菵草、早熟禾、硬草、猪殃殃、荠菜、繁缕、大巢菜和野老鹳等一年生禾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与其他主流小麦田除草剂不同,拜宝玛作用机理独特,从而使其成为抗性解决先锋、抗性管理专家。试验证明,拜宝玛对抗性看麦娘、早熟禾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除草剂炔草酸。此外,拜宝玛具有长效的杂草封闭效果,芽前封闭处理,能有效抑制杂草出土。因此,农民使用拜宝玛,早用早安心。

骄马是德国拜耳公司生产,2016年9月上市的一款全新小麦田播后苗前连封带杀除草剂,其有效成分为50%吡氟酰草胺WP。这一产品的推广解决了许多麦田无封闭除草剂的历史。“骄马”可解决小麦田猪殃殃、牛繁缕、婆婆纳、宝盖草、麦家公、野油菜、播娘蒿等大多数一年生阔叶杂草,“封杀双效”,在小麦播后使用,不仅能杀死已经出土的杂草,还可以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层药膜,起到封闭的作用,是目前市场上少有的连封带杀除草剂。骄马质量高效果好,按要求使用对小麦和后茬都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随着进一步的推广和农民的广泛使用,该产品将会成为许多地区麦田除草剂的当家品种,为小麦安全生产取得丰收保驾护航!

2、拜耳在水稻田田大力推广 “垦收”、“秋之宝”
氟酮磺草胺,商品名“垦收”19%SC,是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水稻田新一代ALS抑制剂,广谱性土壤处理除草剂。垦收于2015年12月14日在哈尔滨上市,是“拜耳更多水稻”全程解决方案中的新成员,亦是拜耳专门为亚洲水稻市场打造的高效除草剂。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有很好的封闭作用;兼具茎叶活性,上下传导,可有效防除稻稗、稗草、双穗雀稗、丁香蓼、一年生莎草;抑制慈姑、醴肠、眼子菜、狼把草及萤蔺、扁秆藨草等多年生莎草。对刚萌发的杂草及幼苗杂草有封闭和杀草作用。该产品封杀兼备、持效期长、施药期宽、安全性高、复配灵活;在水稻移栽前后7天均可使用,及时适量精确使用,持效期可长达40~45天,能减少移栽后用药的隐形药害,降低除草风险。如有阔叶杂草需要防除,可以与推荐药剂混配使用,如秋之宝35%丙噁·丁草胺水乳剂、稻思达80%丙炔噁草酮WP、农思它120克/升噁草酮EC及其他阔叶杂草除草剂。

拜耳除草剂垦收+秋之宝的除草原理:垦收+秋之宝双剑合璧包含了三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有效成分,同时具有触杀、传导、封闭的功能。其杀草谱能够覆盖多种稗草(青稗、红梗稗等)、双穗雀稗、异型莎草、碎米莎草、以及近年呈上升势头的抗性鸭舌草、抗性耳叶水苋、水棉、水藻、野慈姑等稻田常见一年生禾本科草、莎草、阔叶草。做好整地和灌水/排水管理,采用垦收+秋之宝组合进行零天施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种植户在杂草防治上投入的人工成本,基本上解决当季稻田除草问题。

3、拜耳在玉米田田大力推广“爱玉优”
2016年2月25日,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26%噻酮·异噁唑SC(7%噻酮磺隆+19%异噁唑草酮,含安全剂环丙磺酰胺)在中国获得正式登记,商品名爱玉优,登记证号PD20160357,茎叶喷雾用于防除玉米田一年生杂草,有效成分用药量118.1~141.8克/公顷。
爱玉优可有效防除玉米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是“拜耳更多玉米”方案的除草强将。其有效成分噻酮磺隆、异噁唑草酮均为拜耳开发。爱玉优的杀草谱宽,控草时间长,具有遇水再激活特性,是目前市场上唯一能够通过土壤封闭、苗后早期茎叶以及遇水激活的三重除草机制提供稳定除草效果的除草剂。噻酮磺隆与异噁唑草酮复配之后不仅拓宽了防治谱,可有效防除超过65种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如野黍、马唐、反枝苋、狗尾草、牛筋草、藜、稗草、苘麻等,而且由于异噁唑草酮具有遇雨再激活特性,使其降低了使用时对天气情况的要求,从而更具竞争优势。

在25-30毫升/667m2的推荐使用剂量下,于玉米播后至玉米3叶期间单用或与莠去津、二甲四氯等混用,基本上可防除包括香附子、野黍及耐抗药性杂草在内的玉米田全季草害。      

玉米收获后下茬可连作玉米或常规轮作小麦、油菜、大蒜、菠菜、棉花、水稻、大豆。该制剂适用于马齿、半马齿、硬粒、粉质型等各种普通类型的常规杂交玉米田,但禁用于玉米自交系田、甜玉米和爆裂玉米田、地下水位7.6米且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的沙田和沙壤田以及间作混种其它作物的玉米田。

五、陶氏益农公司在水稻移栽田大力推广“稻悠”

“稻悠”为39.8%五氟·丁草胺SE,是陶氏益农于2015年初推出的新品除草剂。稻悠主要用于稻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年生莎草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稻悠由作用机理不同的两种有效成分配制而成,属于混合型除草剂,对稗草防效稳定,封杀兼备。稻悠使用方法简单,可拌入肥料或拌土撒施,也可粗滴喷洒。稻悠还具有用药时期相对灵活的优点,稗草0-2叶期均可施药,水稻充分反青,大约移栽后5-10天,东北地区8-12天。施用稻悠的田块后期可能都不用茎叶处理了,实现一次性除草,除草效果更好还直接省去了两次人工,无疑是性价比更高的除草剂之选。
 
 
本文首登于《农药市场信息》2017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