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刚

澳大利亚AGRO-ALLIANCE贸易公司首席执行官。AGRO-ALLIANCE是一家创新型公司,以高质量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为澳大利亚农民提供农化领域专家型解决方案,业务主要涵盖除草剂如氟乐灵,草甘膦,百草枯,莠去津,西玛津,2,4-D,烯草酮和有机肥料。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十月突如其来的双控风暴,猝不及防的在农化行业挂起了一股飓风,直接推高了几乎所有农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工厂出现了大面积的毁单,新价格让诸多海外客户瞠目结舌,有的甚至还没缓过神来是否接受新价格,新价格已经变成了旧价格,无法执行了。类似的场景,记忆里2007-2008年时候遇见过。同样的,都是在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前,激增的高利润让整个行业沸腾,听说草甘膦的工厂利润已经破了100%,原药价格破13美金,那么07年草甘膦的历史最高价14美金记录会不会被这波疯狂冲破呢。

 

与其去赌历史的价格新高点,倒是可以沉下来想想我们农化人在上一场风暴中学会了什么,在接下去的风暴中能否不再掉入同样的深坑两次。与上一场风暴相比,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在哪里,他们将指导我们更好的去准备,潮水褪去后,裤带先系系牢。

 

乐见其成的是,这次供应链混乱的风暴,让我们看到行业里两个现象,一是中国制造的稳固地位,即使价格高起,但并未出现大批转单效应,这对未来中国农化价格话语权把握提供了信心支持。另一个是中国农化生产工厂终于又真正赚到钱了,饕餮盛宴。

 

赚钱之后做什么,虽然讨论这个问题尚早,但所有人都知道,生产行业有100%利润的疯狂终究是要归于理性与正常,这波疯狂收获的财富,也许只是冥冥中希望给中国农化一个风口契机,一个可以在短期的未来弯道超车的机遇,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化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聊到这个话题时,同行一个朋友打趣,这么苦累的行业,老板们赚了钱还不赶紧转移阵地,谁知道哪天环保新政策出来,投资会不会打了水漂。道理是真的对,但我还是坚信热爱农业这个行业的,都是理解行业的慢热与周期的,赚快钱就跑的,未必是未来农化行业真需要的人才,大浪淘沙,总会筛出些金子来。对比近几年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08年金融危机的不同,笔者倒是对农化行业持续看好的,一来国家对房地产投资,虚拟经济的管控,让资本未来更多的会进入到实体领域,加上农化领域的相对门槛与专业性要求,投机的热钱也被筛选出去,沉淀下来的也许是想做出些什么的。 另一方面,全球农业面临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这对农化产品未来的匹配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同样也充满了机遇。

 

至于究竟能做什么,笔者才书浅薄,没法说出个道道,倒是分享下这么多年的所见,若对同行有所启发,也算抛砖引玉了。

 

未来农化企业卖什么?

 

过去我们都说低端企业做产品,中端企业做技术,高端企业做标准,笔者认为中国农化的路程,已经开始了从产品到技术的迈进,中国制剂出口在全球的占比已经说明,我们的生产与品控已经从过去的原药单一出口到如今的原药制剂双出口的局面(2015 年国内农药原药总产量在 140 万吨左 右,原药出口 54.56 万吨,制剂出口 96.38 万吨,根据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数据,2020年我国农药出口数量(货物量)为239.5万吨,同比增长29.3%),且制剂出口量连年持续增长。

 

制剂出口量的增加就会要求我们在制剂制备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过去我们的制剂合格一直停留在实验室检测合格上,但农药产品的有效与有用,其实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当地市场的应用场景,而这个场景在每个目的国家市场都非常不同,这与当地耕种习惯,土壤,气候,病虫害差异化有很大关系。一个实验室配方真的很难适合目的市场的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深耕目的市场时,要结合应用场景与实验室力量共同制备出对应的制剂产品。而这一块,我们的制剂加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笔者在澳洲市场这些年的农化经营体验来看,就有一些明显区隔其他市场的差异性,比如随着澳洲干旱季节增多,农民在上茬作物收割时,会故意保留一部分秸秆在农田里,而不是全部铲除,这些小秸秆在秋冬季晚上时可以将一些空气露水凝结起来,保存进土壤,从而维持了土壤的湿度,为来年再次耕种的土壤条件提供保障。但这种耕种方式就对农药制剂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喷洒过程中,不会有大量农药吸附在秸秆上,没有进入土壤造成农药浪费?又比如,在澳洲氟乐灵除草剂一直用在小麦油菜处理苗前除草剂使用,但在中国的新疆,却主要用于棉花作物上,而澳洲从来不用在棉花作物上,这中间的原因又在哪里?又比如特丁噻草隆除草剂,在巴西大量用在甘蔗田,澳洲被禁止在甘蔗田使用。再比如杀螺胺在东南亚广泛应用,在澳洲却没有什么市场,原因在哪里。。。所有的这些差异化,寻找原因的过程,也许就是商机蕴藏的地方。

 

如果说过去我们海外市场的拓展,一想到花钱,就考虑在海外盲目登记,那么也许未来我们更应该考虑自己的产品如何克服当地市场水土不服的情况,不是商业模式,而是产品本身的因地制宜改进。深耕于目标市场,看似简单的逻辑,但其实是要求中国企业跳脱出过去单纯的国际贸易卖产品的思路,在海外市场,有针对性的去卖服务,而产品只是服务链条上的一个载体。应用场景的深入了解与研发,不仅是对产品销售的需求,其实也是对未来目标市场人工智能大农业,精准农业提出的思路方向。把赚来的钱用在这个领域,也许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独特性。相比较而言,反而不建议一股脑的去追求创制农药或者跟风上项目生产专利快过期的产品。老产品,新剂型的解决方案,更适合目前中国农化行业的大多数企业。

 

回到花钱的思路上,其实在目标市场的当地应用场景深入了解,是个非常花钱的事情,而且短期内还看不到效益。以澳洲为例,为什么跨国公司农药是通过传统渠道销售的,但他们也同时会有大量的农业人员在澳洲田间地块做实验研究,就是在解决应用场景因地制宜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同样的剂型含量,农民在用跨国公司制剂时,效果就是比普通GENERIC品牌的效果要优秀一些。如果过去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因为资金实力无法做到跨国公司的工作,那么也许未来有这样的企业有能力与雄心做些什么,尤其互联网的发展,让田间地头的应用场景信息与一线的问题收集并非不可为,如何联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服务团队,田效服务公司,独立的农艺师群体,整合出一套高效的信息-产品-打磨-商业化的商业逻辑,需要同行们的智慧与努力。

 

写到这里,笔者自己也笑了,一个农化领域的创业小学生,操心大佬们该如何花钱,真的有点不自量力了,就此打住吧。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


网站中文市场纵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