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种衣剂(seed coating agent)是由农药原药(杀虫剂、杀菌剂等)、肥料、生长调节剂、成膜剂及配套功能性助剂经特定工艺流程加工制成的,可直接或经复配、稀释后包覆于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的保护层膜的农药制剂,是一种特殊的种子处理剂。由于种衣剂是包裹在种子上使用的,以防为主。对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以及迁飞害虫无疑是最经济的防治方式之一。
种衣剂的成分
种衣剂的主要成分分为 2 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成膜剂、分散剂、警戒色染料等组成的非活性成分,具有维持种衣剂的理化性质,控制药剂缓慢释放的作用。成膜剂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物质,常用的有壳聚糖、羟甲基纤 维素钠、聚乙烯醇等。另一部分是由农药、植物生长 调节剂、肥料等物质组成的活性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种子及幼苗。 针对不同的作物和病虫害使用的农药种类也不尽相同。
起源
种子处理技术源于传统的拌种和浸种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时期氾胜之撰写的农书《氾胜之书》,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拌种处理方法-溲种法。
种子包衣最早是由美国的Thornton 和 Ganulee 在 1926 年首先提出,直到 20 世 纪 30 年代英国 Germains 种子公司才在禾谷类作物上首次成功研制出用做种子包衣的禾谷类旱作物丸化种衣剂,并迅速商品化,标志着种衣剂使用的开始。1941 年美国缅因州种子科技人员为了便于小粒蔬菜和花卉种子的机械播种,通过包衣种子进行机械播种,包衣的目的仍然是使小粒种子体积质量增加,粒型规整,便于播种。之后种子包衣技术不断改进,由一开始的棉花、蔬菜种子发展到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目的也由最初的规范播种到防治病虫害及调节作物生长。种衣剂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前苏联首先提出,而后70~80年代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1983 年,富美实公司呋喃丹种衣剂(Furadan35 ST)的成功研发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是世界种衣剂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目前,国外种子处理技术已经发展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产业,在众多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先正达公司的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咯菌腈、精甲霜灵、苯醚甲环唑、氟唑环菌胺等,拜耳公司的吡虫啉、戊唑醇等,巴斯夫公司的灭菌唑等。
我国种衣剂的登记
目前我国共有悬浮种衣剂登记623个,种子处理剂相关登记390个, 总计1013个。其中有效成分为46种,登记的配方超过140种,厂家近300家。
吡虫啉,噻虫嗪,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是关注最多的种衣剂登记活性成分。
我国种衣剂相关的专利申请趋势,以目前最具潜力的杀菌剂嘧菌酯为例:
近10年我国嘧菌酯的应用专利布局(以不同复配为例)
嘧菌酯的新应用专利主要集中在种子处理,缓释技术以及烟草病害方面。它相关复配的专利最多的并非是和其他杀菌剂,而是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杀菌剂+杀虫剂这种综合模式的种子处理技术是目前嘧菌酯应用专利申请的重点。
以大豆病害防治为例:
大豆主要关注的病害依次是大豆根腐病,大豆锈病和大豆包囊线虫。 大豆的种衣剂和种子处理相关应用技术,是大豆病害防治的主流应用专利布局点。
近10年我国大豆的应用专利布局(以不同复配为例)
无论从活性成分,还是作物的相关应用专利梳理,都可以看出,种子处理技术,尤其是包含杀菌,杀虫和植物营养的种子处理技术相关农药应用专利申请数量最多。 另外生物农药的新专利申请也增长迅速。那可以看到的是提高农药使用效率,以及生物农药的使用都是未来炙手可热的农药使用方向。
风险
从使用的角度来说, 种子处理剂是个对使用要求非常高的剂型,使用不正确很容易造成种子发芽、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使用方式和活性成分固定,长时间使用很容易提高病害和虫害抗药性且造成土壤残留。
总结
应用种衣剂处理种子是提高种子质量、降低病虫害发生、增产丰收的有效措施,是国家种子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战略突破口,在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使用要求和方法管控将更为严格。复合的种衣剂,如杀虫剂+杀菌剂,杀菌剂+肥料 ,+生物农药等综合种子处理方式也将会拥有更大的市场。
参考:
[1]王雪,卢宝慧,杨丽娜,高洁.我国玉米种衣剂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玉米科学,2021,29(03):63-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