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比较新颖的名词,尤其是近年来官媒屡次提及,特别是2020年后高频亮相,这对许多农业科研及从业者来说已不陌生,但对广大群众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

       

生物育种就是指所有生物的育种,可理解为植物、动物、微生物育种的统称。而在国内它的另一个名字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那就是转基因。为什么发生了这种称呼的变化呢?

   

让我们来看看国内外对其的定义:中国国务院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 微生物及其产品。

         

FAO(世界粮农组织)网站(http://www.fao.org/3/X9600E/x9600e06.htm):A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 otherwise referred to as a living modified organism (LMO) or transgenic organism, is understood to mean any living organism that possesses a novel combination of genetic material obtained 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biotechnology(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得到的具有新的遗传物质组合的生物)。

     

FAO:″转基因生物″称呼为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即″遗传修饰生物″或″遗传改良生物″;其它的别称有Living Modified Organism (LMO)或Transgenic Organism。

   

ISAAA (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1996 年称为 Transgenic Plants;2006年至今,一直称为Biotech Crops或GM Crops。

       

美国:美国2016年通过了《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法》,2018年发布了《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要求从2020年起生物工程产品或食品的含量>5%的产品均要强制标识Bioengineered的图案:

       

中国台湾:称″Genetically Modified″为″基改″。


中国大陆:1993年称为基因工程(国家科委《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称为基因工程(农业部《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称为转基因(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20年开始广义的称为生物育种。

    

简言之,生物育种是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RNA干扰、合成生物学等新育种技术(New Breeding Technology)在内的生物工程育种。之所以改名字是基于:


1、转基因范围

       

″转基因″不能很好的涵盖育种新技术:把基因编辑、RNA干扰、合成生物学等新育种技术都归类为″转基因″,造成″转″要涵盖″编辑、干扰、合成″等词义,引起中国人的疑惑、误解。


2、转基因叫法

       

″转基因″称呼不符合国际潮流 ″转基因″在国外的主流称呼为Genetically Modified (GM), Genetically Engineered (GE), Biotech,Bioengineered; 也就是说侧重于称呼:遗传修饰、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等。转基因生物为GMO, GE crops, GM crops, Biotech crops。


3、转基因声誉

       

″转基因″声誉不好,中国人谈转色变!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国是对转基因技术开发和应用最早掌握的几个国家之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为了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和产量,中国开始引进转基因作物的种子和相关技术。


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棉花)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


199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烟草)的国家,后来因美国反对被自己禁止了。


1997年——为了减少棉花虫害损失,开始引入转基因抗虫棉。


2009年——中国颁发了转Bt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颁发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的安全证书,但至今均没有实现商业化生产。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开始异军突起,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科技前沿方向,尤其是主粮作物上,我国于2023年开始批准基因编辑证书,它的监管相比于转基因证书来说更加简单和快捷,有助于我们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来看我国的主粮作物可能要倾向于基因编辑,而饲用及其他用途作物可能是以转基因为主。


2016年——世界上第1例基因编辑的食品抗褐变白色双孢菇在美国上市。


2018年——基因编辑的高油酸大豆油在美国上市,油酸含量高达80%。(第1例商业化应用的基因编辑作物)。


2020年——阿根廷批准抗旱转基因小麦HB4的商业化生产。它在过去10年的试验中证实能增产20%。

       

梳理我国生物育种的证件审批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对生物育种的证件审批几乎没有中断过,从动物、微生物再到植物中的棉花一直稳步推进,在2019 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二)中首次出现了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的安全证书审批证号,基因性状由以前的棉花上单一抗虫升级为抗虫耐除草剂两种性状的叠加,下表列出了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作物(未含棉花)上的证件审批信息:

  




QQ截图20240708102329.png

QQ截图20240708102318.png

QQ截图20240708102342.png

QQ截图20240708102352.png

QQ截图20240708102405.png

QQ截图20240708102415.png

QQ截图20240708102424.png

   

我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与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是分开的,不在一张表里,农基安证字(2023)第 114号为我国首次批准大豆的基因编辑证书,主要为表达高油酸性状。

       

QQ截图20240708102500.png

QQ截图20240708102516.png


此次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包含山东舜丰生物获得的第2张大豆基因编辑证书,齐禾生科的第1张基因编辑证书,齐禾生科大豆基因编辑证书突变基因与山东舜丰的第一张证书是一样的,均为高油酸突变基因。

       

QQ截图20240708102530.png


此次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为该类型第3批次审批,包含山东舜丰生物获得的第3张基因编辑证书,齐禾生科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开发的基因编辑证书,其中山东舜丰首次取得基因编辑产量性状改良玉米证书,齐禾生科首次取得基因编辑抗病小麦证书,而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在玉米和小麦上取得的基因编辑证书。截止5月8日,山东舜丰已取得3张基因编辑证书,涵盖大豆与玉米,齐禾生科取得2张基因编辑证书,涵盖大豆与小麦。

       

山东舜丰与齐禾生科在基因编辑育种层面已经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引领我国的生物育种不断向前发展,而在转基因育种层面北京大北农生物、瑞丰生物、中种集团、隆平生物、新安化工等也在快步发展,尤其是大北农生物的耐除草剂技术十分过硬,已有农化草甘膦企业取得其转化体登记应用,但在基因编辑方面还未取得安全证书,同时也希望其他企业在生物育种方向上取得突破,共同打造中国生物育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格局,助推端牢中国饭碗。




QQ截图20240709110403.png

QQ截图20240709110430.png

QQ截图20240709110450.png

QQ截图20240709110516.png

QQ截图20240709110534.png

QQ截图2024070911055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