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这场持续数年的贸易争端已经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作为中美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博弈中正面临着产业链调整的挑战。今年2月初,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了一项计划,即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目前这一政策已经实施,2025年3月7日以后到港美国的中国货物均须加征10%关税。而就在最近的美东时间3月3日,美方宣布在原10%加征关税基础上对中国有关产品再次加征10%关税,激进政策引起了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


2月新关税政策宣布之时,AgroPages就关税问题采访了多家在对美农药出口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企业以及美国进口商,以了解自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的贸易战对公司业务和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他们各自的应对策略。总体而言,中国农药企业在巨大的压力下展现出了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美国进口商也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应对成本的增加。展望未来,农用化学品行业将继续面临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该行业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双方企业都在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并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新的形势。


本文英文版首发于″2025 China Pesticide Industry Watch″杂志,了解阅读更多杂志文章,请点击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翻页图1.gif


01

中美贸易关税战的历史背景与主要事件


中美贸易关税战始于2018年,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以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方面存在不公平竞争行为由发起″301调查″,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涵盖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等众多领域。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等商品加征关税。这场关税战导致中美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贸易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


2018年:


  • 3月,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标志着贸易战的正式开始。

  • 7月6日,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

  • 8月,美国对另外16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 9月24日,美国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并计划在2019年将税率提升至25%。


2019年:


  • 5月,美国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从10%提升至25%。

  • 8月,特朗普宣布对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

  • 12月,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部分关税被取消。


2020年:


  • 1月15日,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 8月,美国因南海问题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


2021年:


  • 拜登政府基本保留了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并以″小院高墙″策略加强对华技术封锁。


2024年: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提出″关税2.0″,计划对中国全部商品征收60%或更高的关税。


  • 2月1日,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

  • 3月3日,美国宣布在原10%加征关税基础上对中国有关产品再次加征10%关税。


02

加速推动农用化学品产业链重构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农用化学品行业受到影响。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的113种农药原药加征了25%的关税,同时对另外18种原药加征了7.5%的关税。


从短期效应来看,美国对中国化学品加征的关税导致中国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下降。作为反制,中国也对原产于美国的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加征了关税,这影响了部分依赖进口的高端化学品的供应。中美之间的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贸易成本因此大幅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挤压。


通过分析2015年至2024年的海关数据(见图1),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的农药出口在2019年达到了高峰,这与当时部分关税取消后美国进口商的提前备货行为有关。尽管2019年之后出口量回落,但与2019年之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印度对美国的农药出口近年来显著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美国市场的空缺。


由此可见,中美贸易战对农用化学品行业的影响是复杂且多维的,不仅影响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流向,也促使相关企业寻求新的市场和供应链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


QQ20250311-093545.png

图1:2015至2024年美国农药进口及自中国和印度进口数量(万公斤)

数据来源:海关数据;农药产品被归入HS编码380891、380892和380893


从中期到长期的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战已成为全球农化产业链重塑和竞争格局变化的催化剂。美国政府正积极推动化学品产业链的转移,鼓励本国企业将生产环节迁移到其他国家,以此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加速向高端化和全球化转型,以适应这一新的全球贸易环境。


在市场业务拓展方面,中国企业正积极开拓欧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力图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此外,这些企业还在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不断突破关键技术,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贸易政策叠加产业升级需求的大背景下,一些有实力的中国农化企业已经开始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中东和南美等地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产能转移,更是包含了技术输出、品牌本地化和供应链重构等深层次的战略考量。通过转移生产或建立海外基地,这些企业不仅可以分散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还能充分利用当地的税收和金融优势。例如,利用新加坡等地的低税率和丰富的金融资源,企业能够优化其全球资金流。同时,通过在东南亚建立生产基地,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并通过转口贸易的方式有效规避贸易风险。


图2清晰地展示了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多年间的海外建厂活动及其发展趋势,生动地反映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的动态变化。可以观察到,在经历了2021年新冠疫情带来的短暂中断之后,2023年企业海外投资建厂的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定的步伐。


QQ20250311-093641.png

图2. 2010-2023年中国企业海外建厂企业数量及企业家数


从区域来看,中国已有多个化工巨头以及细分行业龙头选择在东南亚布局。2024年,中国化工企业在东南亚的直接投资额同比增长18%,占整体对外投资的35%。另外,一些新兴国家如摩洛哥、印度和越南等获得更多化工领域的跨国投资,其化工产能逐渐提升,这可能改变全球化工贸易模式,这些国家可能从化工产品的进口国逐渐转变为出口国或在区域内实现自给自足,从而影响全球化工贸易的流向和流量,对全球化工贸易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


中国农化企业重点海外建厂(收购)项目:


  • 2023年兴发集团收购印尼百草枯、草甘膦水剂生产企业

  • 2023年联化科技在马来西亚建设工厂

  • 2024年润丰股份收购美国制剂工厂

  • 2024年和邦生物在印度尼西亚投建年产30万吨草甘膦项目

  • 2025年润丰股份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建设制剂生产中心


03

企业视角:强压下中国农药生产企业展现发展韧性


为了深入分析中美贸易关税摩擦对两国农药行业的具体影响,我们专门就这一议题采访了众多业内专家、中国农药出口企业的代表以及美国的农药进口商。


在前期访谈中,部分中国企业曾认为美国提出的增加10%关税的政策实施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作为应对策略,他们中的不少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提前将至少半年的货物量发往美国,以规避潜在的关税风险。在采访过程中,这些企业代表还分享了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对他们业务的具体影响,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此外,他们也就未来行业可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预测。


捷马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国内外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药生产企业,主要生产IDA法草甘膦原药、异丙铵盐及水剂。据该公司介绍,美国是该公司的重要市场,占总销售额的20%以上,主要出口产品为草甘膦原药和制剂。自贸易战开打以来,公司出口美国的市场份额的确有所减少。利润方面,由于公司生产的原材料全部来自国内,中美贸易摩擦对其成本影响较小。然而,制剂产品受到更高关税影响,导致美国客户更倾向于购买原药和草甘膦异丙胺盐62%水剂产品,减少了深加工步骤,进而降低了企业盈利。此外,客户成本增加,自然对产品的价格更加苛刻,这进一步减少了生产企业的盈利。


图3展示了从2018年到2024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三种草甘膦产品的数量变化趋势。草甘膦异丙胺盐62%水剂在往年所有草甘膦制剂的出口占比中占到90%以上,是出口制剂的主力军。可以看到该品种出口量从2018年开始逐年增加,到2024年达到最高点,显示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原药出口则经历波动,尤以2023年下降最为严重,2024年进口量逐渐恢复。


QQ20250311-093757.png

图3. 2018-2024年中国出口至美国主要草甘膦数量(kg)

来源:AgroPages整理自海关数据


美国作为全球农药的最大进口国之一,各公司依然正在采取各种方法来提高竞争力。最近,捷马一条2万t/a 双甘膦生产线公示投建,将全部用于企业自用生产1.5万t/a草甘膦原药生产,以此进一步打通草甘膦产品生产链,提高核心产品草甘膦原药的竞争力。同样在草甘膦领域,兴发集团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率先拓展美国终端市场,近年来,兴发集团在美国市场大力推广其自有终端品牌Xsate,通过将产品价值链的后移,把握更多市场主动权,增强了市场主导地位。


合力科技作为中国农药出口排名前20的企业,在化合物自主开发和创新产品方面成果显著。公司深耕美国市场,负责人表示,目前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尚难以全面评估其对中国农药产业的影响。不过,美国的关税政策必然会对全球市场和供应链重塑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将通过″科技创新″和″走出去″战略来突破瓶颈。合力科技也将在研发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包括在有合适地点可供选择时到国外建厂等举措,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坚信,增强自身实力是应对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内一位资深行业专家指出,中国这五年来并没有被加征关税打垮,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农药行业的发展韧性。他指出,中国出口美国的数量和金额并没有大幅减少,只是出口品种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印度的菊酯类产品这几年较多地进入了美国市场,该国出口至其他地区市场的量减少,由中国企业承接,同样释放了中国的产能。


此次加征10%的税收是针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所有产品,这对中国企业还是会形成一定的冲击。但美国市场仍然对中国来源的农药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美国政府不对农药设置特别的豁免通道,那结果可能导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产品结构再次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印之间的供应格局变化亦可能对中美贸易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尚不明朗的是,印度是否能够把握这一机遇,成长为中美贸易竞争中的关键角色。这样的转变不仅有可能重塑印度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还有可能对其国内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04

美国进口商:成本向农民端传导 农业受不利影响


美国进口商方面也对政府的贸易政策表达质疑。我们采访的多个受访企业表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应当保护国内进口商的利益,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尤其是是否已有成熟的、且具有成本效益的供应链替代角色。此外,其他国家为其出口商提供的保障,以及是否有设置壁垒来限制美国进口,这些因素也应该被美国政府所考虑。


关于增加关税造成的影响,受访进口商指出,这些政策对进口商的业务产生了直接影响,例如成本增加、供应链中断和销售下降,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任何因贸易关税导致的成本增加(COGS)都必须转嫁给客户,然后客户再转嫁给农民。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有受访者指出,美国农民已经陷入困境,全球竞争地位不断削弱。


事实确实如此。据美国农业部(USDA)2024年10月发布的报告,受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与生产成本攀升影响,2024年美国农场主面临大面积亏损。据美国主要农业州之一的伊利诺伊州农场商业管理机构(FBFM)数据,该州2014年-2019年生产玉米的非土地成本平均为每英亩587美元,2024年预计增长至772美元,每英亩增幅 31.5%。同期,大豆的非土地成本也由平均每英亩363美元预计增长至2024年的512美元,增幅41.0%。


一些进口商已经采取或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挑战。例如囤积所需原料。为避免关税,进口商将会被迫在更高的关税生效之前囤积原料,这也凸显出了中国供应商长期以来在产品交货能力和全球供应链中的独特地位。一些进口商表示他们已经通知客户可能需要涨价。对于大宗农药产品如草甘膦,进口商也在采取积极行动维护自身的利益,例如有公司就透露即将参与华盛顿听证会申请草甘膦原药关税豁免。也有人说道,除非中国是某产品唯一的供应商,或者在征收关税后仍然具有成本效益,否则他们将可能转向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对于中美贸易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受访者犀利指出,这种竞争类似于历史上的坦雅·哈定(Tonya Harding) 和南茜·克里根(Nancy Kerrigan)事件。坦雅·哈定曾是美国花样滑冰的希望之星,1994年冬奥会前,她渴望在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成名。然而,她的丈夫杰夫·葛路里和其他人策划攻击了她的主要对手南茜·克里根,导致克里根膝盖受伤。坦雅因此事滑冰生涯终结,而克里根最终赢得奥运奖牌。事件后,坦雅身陷耻辱并被公众唾弃。从本质上讲这是破坏公平、不体面的竞争。作为新兴大国,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寻求公平和和平,但其他大国可能不这么认为。


尽管如此,总体来说进口商仍然希望政府制定政策时,商业理性能够战胜政治情绪。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他们也期待政府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并促进公平竞争。


05

产业链区域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截至2024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税率约为21%,特朗普的″关税2.0″计划若实施,将对中美双边贸易产生更大的冲击。未来,在贸易政策的强势影响下,全球产业链重构将继续影响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行业,产业链区域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企业将更加注重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安全。同时,绿色化学、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将推动行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中美两国在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领域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未来双方将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赢。

 

QQ20250311-093917.png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